返回首页

2020年度上海科技奖划重点,这几大领域成果集中

金叶子第一财经

  从2020年度市奖高等级获奖成果来看,技术领域多集中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与上海各重点产业领域高度契合。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公布,在获奖领域、项目完成等方面呈现什么特点?

  5月25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81项(人)。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5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美国籍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三个特点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负责人对第一财经介绍称,整体来看,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发挥科技奖励激励导向作用,及时开展科技抗疫成果奖励;二是持续加大对源头创新成果的激励;三是高等级获奖项目更加注重突出“四个面向”。

  2020年,上海及时响应新冠疫情防控需求,快速布局应急科技攻关任务,加速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科研团队和人员的激励,专门设立“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

  从具体成果来看,2020年一批科技成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共有19项相关疫情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为特等奖,9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9项获奖成果中大多(16项,占比84.2%)为多单位合作完成,涉及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和医院等各类机构,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特点。此外,有8项成果(占比42.1%)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了“医工结合”的特点。

  此外,上海也在源头创新科技成果方表现突出,近三年间,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以及突出前瞻性的自然奖和突出原创性的发明奖总数占比均呈持续上升状态。2020年,在85项高等级获奖成果中,有17项为基础研究类(占比20%),被授予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4项)、工程与材料学(4项)、信息科学(2项)、数理科学(3项)、化学(2项)、医学科学(1项)等学科领域。

  与重点产业领域高度相关

  2020年度的获奖成果显示,高等级获奖成果与上海重点产业领域高度相关。从2020年市奖高等级获奖成果来看,技术领域多集中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与上海各重点产业领域高度契合。

  其中生物医药技术主要体现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疾病防控、中医等方向;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软件、微电子、通信、学学等技术方向;新材料技术主要体现在高分子材料、金融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生物医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方向;能源与环境技术主要体现在高效节能、水污染、海洋能源等方向;先进制造主要体现在高技术船舶、智能仪器仪表、汽车及轨道交通相关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等方向。

  获奖成果多集中于工程与材料、医学、信息等科学领域。2020年市奖项目中,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最多,共110项,占比39.1%;其次为医学科学领域,共53项,占比18.9%;然后是信息科学领域,共51项,占比18.1%。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

  从项目完成单位来看,在2020年市奖项目的843个完成单位中,各类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其数量与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等数量之和相当,占比近50%;获奖项目的前三完成单位(不含第一完成单位)中,企业有237家,占比56%。

  从第一完成单位看,2020年获奖项目牵头单位中高校仍是核心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39.4%,在高等级奖项中占比达44.7%。其次即是企业,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26.8%,在高等级奖项项目中占比11.8%。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和涌现中发挥主要策源作用,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首先,企业牵头获得高等级奖项的数量增加。2020年有10家企业作为高等级奖项的牵头单位,比2019年的6家有所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趋于更加明显;其次,企业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类成果中发挥积极作用。2020年市奖项目中,78.8%的发明奖项目、69.6%的进步奖获奖项目有企业参与。在促进科学普及和发扬科学精神的科普奖项中,企业参与比例也有40%。

  45位第一完成人是“80后”

  从项目完成人来看,获奖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是骨干力量。2020年的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年龄大多集中在40~60岁,其中,以50~60岁之间最多,占比42.4%,其次是40~50岁区间,占比38.7%。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才多为具有多年科研经验,通过多年积累,最终获得突破性成就。其次,从全部完成人的年龄分布来看,处于30~40岁及40~50岁之间的中青年发挥了骨干力量,总占比超过70%,其中30~40岁的占比35.3%,40~50岁的占比35.6%,且45岁以下的总人数占比59.4%。而从团队平均年龄来看,平均在45岁以下团队占比达67.7%。

  此外,2020年共有45位项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年龄最小的是获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智慧水体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的第一完成人,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叶芳飞,年仅31岁。

  平均研究周期8.53年

  从项目研究周期来看,获奖成果普遍研究周期较长。重大科学发现、高质量技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2020年市奖获奖成果的平均研究周期为8.53年,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持续科研时间,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9.49年、10.36年、8.88年和5.40年。

  获奖成果研究周期趋于逐步延长。与往年相比,获奖项目的平均研究周期有逐步延长的趋势,已从2016年的6.06年延长到2020年的8.53年,尤其是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研究周期分别从2016年的8.47年、5.7年延长到2020年的10.36年、8.88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面向科技前面,且具有实用性和重大技术价值、能够创新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原创性成果,更加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和积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