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爆单潮中迎来汇率升值 珠三角小家电企业遭遇“幸福的烦恼”

齐金钊 万宇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爆单潮中迎来汇率升值 珠三角小家电企业遭遇“幸福的烦恼”

  “虽然订单很多,但如果没有汇率对冲措施,出口很可能白忙活。”东莞一家小家电出口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进入四季度,来自海外的订单猛增,珠三角小家电企业产能火力全开。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物流成本上升,对一向以物美价廉著称的小家电企业影响几何?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佛山、深圳、东莞等地发现,小家电企业正通过对内加大研发创新、降本增效,对外主动参与外汇衍生品市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订单暴增

  12月初,佛山。突然南下的冷空气并没有冲散这座“小家电之乡”的火热气氛——数千家工厂的生产线日夜运转,以应对来自国内外暴增的订单。电炒锅、面包机、榨汁机、空气净化器等珠三角“特产”搭乘火车专列、海运集装箱,源源不断地奔赴国际市场。

  “我在这里工作了差不多20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订单增量。”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新宝股份厂区内,望着忙碌的生产车间,总裁助理张以飞感慨道。粗略估计,今年这家A股小家电制造商国内订单量增幅约70%,海外订单增幅约30%,员工人数首次突破3万人,销售额将突破历史峰值。

  “疫情让大家更加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我们的抗菌抗病毒净化器抢手。”在东莞松山湖,利发爱尔空气净化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东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截至10月末,公司国内净化器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6%,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26.60%。

  做大“宅经济”

  “疫情改变了很多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培养了人们在家制作食物的兴趣,我们的厨电产品销量迅速增长。”张以飞介绍,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是传统的小家电需求淡季,但受疫情影响,“宅经济”发展迅猛,公司在春节期间的库存很快告罄。二季度末,海外订单开始大量增长,甚至出现“爆单”,公司产品再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金莱特相关负责人介绍,“爆单”的小家电集中在厨房家电、电动工具等品类,订单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今年国内小家电企业普遍加大了对亚马逊等海外线上渠道的建设力度。他坦言,此前海外线上销售渠道渗透率不高,很多小家电企业在海外主要靠线下渠道销售。今年金莱特专门引进海外电商团队,要把“宅经济”蛋糕做大。

  “‘宅经济’原本是一种消费方式,但随着产业发展,并受疫情刺激,才演变成一种产业趋势。”李晓东称,“宅经济”兴起本质上是基于发达的互联网和现代化物流,促使成本降低,提升消费和生产效率,让人更愿意宅在家里。

  如果说“爆单”潮背后是疫情短期刺激带来了“宅经济”繁荣,那么小家电的消费趋势能否延续?张以飞认为,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已成主角,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小家电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民家庭中,因此小家电行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积极应对挑战

  虽然小家电出口频频“爆单”,但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物流成本增加等挑战也接踵而至。如何破解产品订单“增量不增利”困局,成为当下小家电出口企业直面的问题。

  “汇率波动对公司利润影响很大。虽然订单多,但如果没有对冲措施,就很可能白忙活。”东莞一家小家电出口企业负责人说,5月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价提高了,很多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下单时会变得犹豫。另外,公司在收到货款结汇时,由于人民币汇率上升,实际到手的人民币出现缩水,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如果在今年6月接到一笔订单,尾款为1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公司预期收入是711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订单在12月交货收款,按照目前人民币6.53的汇率,只能换回653万元。因汇率波动,公司这笔订单收入一下子减少58万元,公司毛利率被摊薄至少8个百分点。

  “出口企业一般会通过购买套期产品和调整市场份额两种手段应对。”金莱特相关负责人称,购买套期产品是出口企业为了保障利润通常会采用的手段。而对于国内外都有良好市场基础的企业来说,会通过加大国内销售、减少海外销售应对汇率影响。

  除通过金融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外,通过修炼“内功”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当下出口企业的共识。李晓东说,公司近年来持续投入,建设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体系,针对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研发创新,这些都有效提升了公司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