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猪价波动明显 生猪养殖企业应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

张利静 马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以来,随着生猪供应量增加,猪价从高点36元/公斤跌至目前的12元/公斤附近,短短数月降幅超六成。近期随着存栏出清、供应减少,猪肉价格出现一定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参照之前几个猪周期的特点,周期的结束往往伴随着养殖企业2-6个月的持续亏损,目前预言本轮猪周期结束为时尚早,建议相关企业动态掌握养殖成本构成,利用期货、期权、“保险+期货”等工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猪肉价格反弹

  随着猪肉价格近期出现反弹,据我的农产品网数据,截至6月30日,生猪自繁自养盈利为60.56元/头,较年内高点下跌600多元/头。

  “6月份生猪养殖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最高亏损达到440元/头左右。在6月底,养殖户惜售强烈,市场价格反弹,盈利有所回升。”我的农产品网生猪分析师吴琳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在整体盈利回落中,生猪养殖行业的“马太效应”一直存在。据光大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吕品介绍,这轮猪价调整,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来说,养殖成本差异较大。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短期亏损对于企业发展影响不大,而且这部分企业在过去两年内积累了大量利润,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则不然,吕品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一轮生猪养殖行业出现亏损,使得部分中小养殖户缩小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市场。“此外,迅速扩张的规模化企业也面临较高成本压力,6月份经营压力集中出现。”

  如此局面之下,市场供需开始出现变化。“近期,散养户补栏母猪积极性较差,6月份几乎没有补栏动作;母猪淘汰趋势加快,如部分猪场淘汰掉母猪产能的1/3,留一部分继续观望。同时,外采母猪的订单也有取消及延迟动作,进一步影响到能繁母猪的增量。此外,超大体重猪存栏量呈现下降趋势。”方正中期期货生猪研究员徐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供给端压力未缓解

  分析人士认为,生猪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快速逆转,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生猪的存栏量、出栏量持续恢复。

  “此前行业高利润引发存栏快速回补,传导至二季度,出栏量逆季节性快速上升,超过猪瘟疫情前的正常水平。而压栏行为导致出栏生猪体重明显偏高,进一步推升了猪肉供给,压低了猪肉价格。二季度是国内猪肉消费需求的淡季,需求走弱叠加供给逆季节性上升推动猪价持续下跌。”徐菁表示。

  据我的农产品网数据,5月份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8.45元/公斤,逼近自繁自养成本线。“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生猪产能恢复良好,生猪存栏量增幅明显,市场供应量较为充足。”吴琳琳分析。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此前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预案》的推出稳定了生猪市场的情绪,低猪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下游消费。生猪价格于6月中旬开始迅速回升,但是此轮上涨多是养殖户集体扛价所致,生猪出栏体重依然维持高位,冻品库存量依然很大,说明短期供给端压力未缓解,现货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并不坚实。”吕品表示。

  规避市场风险

  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6月开始,呈现出涨幅大、波动剧烈等特点,至2021年1月上涨阶段结束,至今开启了长达5个月之久的调整。

  “近期猪价反弹,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已扭亏为盈,因此预言本轮猪周期的结束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猪养殖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吕品说。

  我的农产品网生猪分析师王凌云表示,进入7月份,规模场出栏量或有缩减,季节性出栏断档略有显现,一定程度支撑猪价上行。但市场利空因素依旧偏多,猪价上行空间相对有限。

  从保护企业利润的角度来看,吕品建议,养殖企业应动态掌握养殖成本构成,根据企业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套期保值方案,利用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保险+期货”等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我国规模化养猪企业的经营更加规范,防疫能力日益提高,抵御风险措施更加完善,短期的价格波动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要顺应市场方向,切忌“赌行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