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楼市20年:调控中的“居住”回归

上海证券报

  经过大半年的“陪跑”,等房子结婚的长沙小伙王红(化名)终于通过公开摇号买到了心仪的房子,“如果不是楼市调控新政,我可能今年都买不到房。”

  王红所指的新政是长沙市6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该新政目前在全国楼市中可谓最严——限售期达4年、暂停企业在限购区购房、2年内离婚按婚前拥有房产政策执行……

  从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国楼市已迈进第20个年头。这20年,楼市调控一直如影随形,从最早的“国八条”到“新国八条”,从“国十条”到“新国十条”,从限购、限贷到限价、限售限商,从“史上最严”到“没有最严,只有更严”,调控可谓无处不在。

  但九九归一。所有的调控最终回到了一个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已成为当前不可逆转的选择。随着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全面展开,共有产权深入探索,以及正在路上的房地产税制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住有所居”“居有品质”的愿景。

  不断改善的居住条件

  “安居乐业,长养子孙”“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房子住,有环境好的房子住,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梦想。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楼市调控,就不会有阿拉老百姓住房的改善。”1980年出生的上海市民靳先生感受颇深地对记者说。

  靳先生4岁时和父母住在静安区一个7平方米的石库门厢房里,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后来,父亲单位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问题,分到了普陀区一套建筑面积43平方米的公房。1998年,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靳先生的父母把福利房卖了,换成闵行区的一套商品房,建筑面积70平方米,一家人的住房条件才稍微缓解。

  其后,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上海更是大兴土木,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排队购房随处可见,房价也是水涨船高。“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又想换个更大面积的房子,但口袋的钱不够。”靳先生说,2006年、2007年楼市密集调控,短时间内量价齐跌。“趁着调控的机会,2007年,一家人东拼西凑,通过首付的方式,购买了位于青浦的联排别墅,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当时均价每平方米1万元。”

  至此,靳先生一家人住房条件才真正改善。几年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经济的逐步宽裕,靳先生家又买了一套小三房用于出租。

  类似靳先生的情形在全国不胜枚举。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从1998年到2018年,这20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解决了中国人住房短缺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6平方米。到2017年末,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6.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97.3%。如果放大到全国来看,1998年全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9.3平方米。到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8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

  房地产投资规模也大幅增长。1994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只有1796亿元,到2017年已达10.98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近17亿平方米,销售总额13.37万亿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