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陆家嘴论坛.jpg

肖钢:战略新兴板将与创业板错位发展

肖钢表示,要建立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多层次股权市场,进一步壮大主板、中小企业板市场,推进交易所市场内部分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与创业板错位发展。“新三板”作为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要充分发挥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制度优势,场内业务与场外业务发展并重,公募与私募并举,健全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机制,全面增强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企业的能力。

更多>>精彩观点

会议信息

时间:2015年6月26日 - 27日
地点:中国上海
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承办: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上海银监局
   上海证监局
   上海保监局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更多>>现场图片

top文字直播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主办方审核,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2015陆家嘴论坛”6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在“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的主题下,来自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的130名嘉宾,将围绕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法治、人才等多个议题深入讨论。在今日上午的开幕大会上,证监会主席肖钢将做主旨演讲,以下为开幕会文字直播。

  [屠光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陆家嘴论坛如约而至,即将开幕。几天以前我们刚刚迎来了夏至,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迎来更加炎热的天气。今天清晨又下了一场大雨,雨后我们在这儿感受到了一丝清凉和爽快。我想,我们大家更愿意相信,这场大雨就像这次论坛的一场序曲,它一定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传递着某种预报。这次论坛以及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智慧的清泉、思想的火花。 [09:06:06]

  [屠光绍]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的嘉宾。他们是,论坛共同轮值主席、中国证监会管理委员会肖钢主席;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项俊波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范一飞副行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周慕冰副主席;论坛共同轮值主席杨雄市长。莅临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先生,上海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浩先生,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黄炜先生,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先生,中国太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滨先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Ravi menon先生。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的其他领导,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高管人员、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等。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09:09:34]

  [屠光绍]这里我要特别说一声,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对此次论坛高度重视,但是因为周行长在出国外事,今天不能参加论坛。但是两位都向我,也让我向大家表达,他们对论坛成功举办的良好祝愿。下面,有请论坛的共同轮值主席、中国证监会肖钢主席致欢迎辞,大家欢迎! [09:12:48]

  [肖钢]尊敬的杨雄市长,项俊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我们又有机会相聚在黄浦江畔共同参加2015陆家嘴论坛。请允许我代表论坛的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09:16:09]

  [肖钢]论坛自成立以来,在上海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政府部门、市场机构、专家学者增进了解、凝聚智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历届论坛主题鲜明,紧密结合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焦点问题。通过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09:16:53]

  [肖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仍处于脆弱且复杂的复苏过程当中,新一轮产业分工进程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波动的短周期化特点明显。尤其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09:22:55]

  [肖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并围绕经济新常态与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等相关重大热点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交流。希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就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为推动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作出更好的贡献。我们相信在与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一定能够为持续推进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启迪和帮助。 [09:23:34]  

  [肖钢]此次陆家嘴论坛由我和上海市长杨雄共同担任轮值主席。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论坛的召开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和周到的安排。在此,我谨代表“一行三会”对上海市政府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9:26:20]  

  [屠光绍]谢谢肖钢主席!下面,我们请本次论坛的共同轮值主席,杨雄市长致辞。 [09:27:19]

  [杨雄]尊敬的肖钢主席、项俊波主席、范一飞副行长、周慕冰副主席,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六月的上海,正值初夏,万木葱茏。今天,2015陆家嘴论坛拉开帷幕,各位新老朋友相聚浦江之滨,共话天下金融,共谋创新发展。在此,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和中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09:29:29]

  [杨雄]时光荏苒,今年我们迎来了第七届陆家嘴论坛。八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共同见证了国际金融格局的深刻调整,共同见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当前的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GDP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4.8%。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490家。 [09:30:49]

  [杨雄]未来的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我们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进程,迫切需要金融发挥更大的作用,迫切需要更多金融界人士积极参与,共同创造更加丰硕的金融发展成果。 [09:31:58]

  [杨雄]女士们、先生们:本届陆家嘴论坛以“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金融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到2020年我们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适应大趋势,把握大机遇,迎接大挑战,才能形成大格局。 [09:33:03]

  [杨雄]第一,我们要准确把握金融中心内涵的新变化,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近些年,我们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14年,上海金融要素市场成交额达到786万亿元,主要市场的国际排名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达到1405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户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26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3.6%)。当前,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突破8万亿,同比增长50.3%;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6万亿,同比增长391.3%;P2P网络借贷交易规模连续6年保持150%速度增长)。这对我们建设金融中心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次重大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脱离互联网的产业没有大的出路,脱离互联网的金融中心也不会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要切实增强互联网思维,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集聚新型金融人才,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金融中心建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09:33:46]

  [杨雄]第二,我们要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导向,不断把金融中心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方面,要牢牢抓住金融市场体系这个核心,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目前,上海已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与场外衍生品、黄金等市场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市场种类比较齐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下一步,将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丰富市场层级,扩大市场覆盖面,优化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金融市场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关键,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计价、支付、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不断显现。我们将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努力使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同时,我们要努力形成一套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切实做到每一项金融改革创新于法有据。 [09:34:19]

  [杨雄]第三,我们要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开放。特别是要加强金融中心建设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联动,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金融中心的更大发展。要加强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联动。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我们着眼于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借助自贸试验区这个平台先行先试,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开放创新有序推进(自由贸易账户、存款利率市场化、支付结算、企业资金管理、对外直接投资等多方面的金融创新业务得到实施或深化,上海金、沪港通等新的金融产品陆续推出)。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服务业开放,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建设更多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要加强与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前不久,我们制定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22条意见。这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我们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加快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要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联动,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服务中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拓展更加广阔的平台。 [09:34:40]

  [杨雄]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深知,深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具有长远眼光,集中全球智慧。在过去的六届论坛上,各位嘉宾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拓宽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信,本届论坛上,各位嘉宾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将再次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和帮助。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在上海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09:35:14]

  [屠光绍]谢谢杨雄市长!下面论坛进入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经济新常态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刚才肖钢主席作为论坛的轮值主席致辞,下面就有请作为中国证监会主席的肖钢先生发表演讲。 [09:37:20]

  [肖钢]尊敬的杨雄市长、项俊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想借这个机会就“资本市场如何服务科技创新”谈一些认识。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这是近几十年全球科技创新一个突出的特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的步伐更快,涉及领域更广。以前以大型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的格局显著改变,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优势日益凸显。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的周期也比过去大为缩短,不断地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09:40:21]  

  [肖钢]健全适应创新创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全面系统的投融资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分离是创新创业的主要推动力。大家都知道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构成现实生产要素的资本,也就是说,这些资本已经被投入到企业并发挥作用。靠这些资本发挥创新基本上不可行。而货币资本作为虚拟资本是每个企业的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股票和债券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虚拟资本,将单一的企业产权分割成若干等额的所有权,将未来的收入变现到今天来用,将别人的资产当成自己的资产来使用。这就为企业管理注入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内容,扩大了现实资源的内容,实现了资源跨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配置和流动。这就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 [09:41:02]  

  [肖钢]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固然要看有多少专利数量,带来多少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是否形成创新的文化,等等。但是,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灵活、高效的资本市场机制。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风险资本投资的数额怎么样,并购重组的数额怎么样,发行上市的数量和金额有多少,以及由这些带来的经济增量是多少,企业增量是多少,就业的增量是多少。不久前,我看了一份资料,上海专利的数量不少,大概在124个国家里面排到第4位,高于硅谷。当然硅谷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是几十个镇形成的一片经济体。但是这些专利能够转化为经济增量、企业增量和就业增量到底有多少?我觉得是还可以再分析和研究的。 [09:48:40]

  [肖钢]只有形成比较完备的资本投资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才有可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而增强整个经济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研究表明,接受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往往在取得技术突破、开放新产品和创造工作机会方面要高于其他的企业。科技创新当然需要领先的技术,但是实践证明,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是不是拥有这个先进的技术,而在于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用最快的速度把技术转变为市场商品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人才包括创新型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配套服务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将知识合法转化为财富的机制,实现创新人才的知识资本化和知识产权股份的期权化。各种形式的企业管理成股权激励机制和员工持股计划,促进了人力资本的转化,实现了个人贡献与企业发展的利益共享。可见,科技创新不仅带动创业,促进就业,而且能形成创富的效应。只有让创新、创业、创富的机制有机对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实创新驱动的战略。 [09:49:43]

  [肖钢]在创新创业的早期阶段面临的不确定性最高,死亡率也最高,有人称之为“死亡之谷”。这使得大量社会资本不愿意投资,成为投资的市场失灵时期。但正是这些企业和个人早期的构思阶段、开发阶段、初创阶段成为日后新兴产业或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必须解决创新创业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这和我们政府着重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行政改革不一样。创新创业企业早期往往是轻资产型,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天使资金、创投资金等风投的发展可以弥补银行融资的局限性,这些投资往往创造了很多新型的就业机会。据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研究,现在就业75%的增量来源于风险投资投资的企业。 [09:54:58]

  [肖钢]创新创业是长期以市场为导向的历史进程,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一蹴而就。但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也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在这方面政府起着关键作用,政府行政的创新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机制的形成,关系到营造支持经济的商业环境,以及创新文化的形成。我国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资源开发、轻技术发展;重实体、轻虚拟经济。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针对成熟型产业经济行为的,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企业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但整体型、系统型、协同型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快培育,形成人才、技术、资本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和环境。 [09:55:07]

  [肖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首先是建立和改革创业板制度,放宽上市准入门槛,扩大行业覆盖面。目前,在创业板近500家上市公司当中,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占到了90%。全国中小股份转让系统,也就是新三板立足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企业,截至到5月底挂牌公司达到2487家,覆盖了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77%。同时,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企业支持前移,有私募股权参股的挂牌公司占比达到50%。大力培育私募市场,支持私募资金规范发展,进一步壮大服务创新创业的民间资本力量。截至到今年5月底,已经登记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达到了6903家,认缴资金规模达到22100亿元。 [09:57:51]

  [肖钢]但是要看到,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有所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包容度和覆盖面不够,与我国有1500万家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并不匹配。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不足,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加上法治建设、诚信环境和股权文化等因素也制约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作用发挥。 [09:59:24]

  [肖钢]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服务和完善市场功能体系,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建立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多层次股权市场,进一步壮大主板、中小企业板市场,推进交易所市场内部分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与创业板错位发展。新三板作为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要充分发挥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制度优势,场内业务与场外业务发展并重,公募与私募并举,健全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机制。全面增强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企业的能力。 [10:01:06]

  [肖钢]要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使其投融资对接平台、政府扶持资金运用平台。要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登记制度,支持股权质押。研究设立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小微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为创新创业开辟新的股权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私募市场发展壮大,增强创新创业资本的有效供给,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扩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谢谢大家! [10:01:46]

  [屠光绍]谢谢肖钢主席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有请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演讲。 [10:02:15]

  [项俊波]尊敬的杨雄市长、肖钢主席,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再次来到上海,和大家共同探讨金融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我今天想谈一谈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创新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初步探索了一条改革与发展相促进、行业发展与服务全局相协调的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 [10:05:43]

  [项俊波]一,国家的重视有效激活了保险业的发展潜力。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保险业,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国家支持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保险业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统筹谋划。加快发展保险业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商业保险发展的体系。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商业健康保险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国家对保险业的重视和支持开启了新兴保险市场发展的中国模式、激活了中国保险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10:07:14]

  [项俊波]二,理念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保险业大力倡导和坚持“跳出保险看保险”,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大大拓展了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显著提升,保险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截止今年4月底,保险行业累计发起设立的各类债券、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420项,规模达到11500亿元。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0:11:18]

  [项俊波]三,制度变革充分释放了保险业的发展红利。这几年,保监会以保险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为着力点,推动市场化改革。制度变革强化了保险企业经营自主权,解放了保险市场运营,激发了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当前复杂困难的形式下,保险业扭转了发展乏力的势头。去年,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增速达到了17.59%,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年。今年1-5月份,保费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19.5%。去年保险公司利润2046亿元,同比增长106.4%,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今年前5个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1802亿元,同比增长了218%。 [10:11:23]

  [项俊波]四,监管升级很好的促进了保险业的稳健运行。近年来,保监会坚持建制度、打基础、抓执行。不断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通过完善监管制度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了以风险为导向,符合国情、国际可比的第二代监管体系,得到全球经济界的高度评价。通过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保险监管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使用能力。通过加强审慎监管,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更加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到今年5月份,保险业净资产1.6万亿元,保险保障基金规模达到了645亿元,行业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增强。 [10:15:40]

  [项俊波]女士们,先生们,展望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深入落实保险业新国四条,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将为中国保险市场注入勃勃生机。到2020年,一个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将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的转变。为达成这一愿景,中国保险业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 [10:16:37]

  [项俊波]一,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激发保险产业功能。全面贯彻落实保险业新国十条,着力发挥保险行业的优势和特长。提升保险产业的关联度,延伸保险产业链,努力把保险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完善保险经济的补偿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核心功能,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为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保险支持。着力发挥保险的产业带动效应,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保险业参与汽车产业、健康产业、安保产业等产业链,刺激和拉动相关产业增效升级。着力发挥保险业的产业辐射效应,发挥保险对咨询、法律、会计、评估、审计等产业的辐射作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10:18:51]

  [项俊波]二,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保险市场的功能,坚持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努力夯实保险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保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保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保险资金市场化改革,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让保险市场的机制运行更加的顺畅。继续加强保险市场建设,支持设立区域性、专业性的保险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加强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让保险市场体系日益健全。继续推进保险创新,更好地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加强对保险业的改造与重构。不断创新保险商业模式,探索发展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通过保险证券化等资本市场工具进行风险转移和风险融资,扩大城保范围和城保能力,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地涌流。 [10:20:52]

  [项俊波]三,推进监管现代化,激化保险监管功能。大力推进保险监管法制化,推动保险法律修订工作,加强监管规章制度建设,提升法制思维加强监管的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保险监管信息化,加快建设保险信息中心、保单登记中心和共享平台。推动监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自动化建设。大力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建立保险经营和服务评价标准,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大力推进保险监管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保险监管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抓住中国第二代监管系统建设的有力契机,推动中国保险制度与国际保险体系的有效接轨。 [10:22:46]

  [项俊波]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激发保险服务功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举措提供保险支持。这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设立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基金规模3000亿元。基金将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主要对接“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交通设施和棚户区改造、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等。用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支持,打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新引擎。积极服务政府的职能转变,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承办工作,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服务。运用责任保险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保险支持。积极服务社会民生,推进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试点,支持多样化的养老和保险服务。扩大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努力编制一张市场化的保险保障网。 [10:24:42]

  [项俊波]女士们、先生们,上海是中国保险业的发祥地。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见证了中国保险业的成长,而且在保险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政府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保险中心,保监会将与上海市政府密切合作,全方位的支持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一是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契机,全面推进上海保险业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二是推进上海保险交易所筹建工作;三是立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推动航运保险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四是发展区域再保险中心,提升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中国保险业一定会开启新篇章! [10:25:50]

  [屠光绍]谢谢项俊波主席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中国人民银行范一飞副行长发表演讲。 [10:26:34]

  [范一飞]尊敬的杨市长、肖钢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很荣幸受周小川行长的委托出席本次陆家嘴论坛,在此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换档变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中国金融业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关键在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本次论坛将主题定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确实抓住了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 [10:30:36]

  [范一飞]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我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即开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14年沪港通顺利推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加便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进一步简化。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单位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打通个人跨境投资渠道,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ID境外投资试点;完善沪港通,推出“深港通”;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大部分的事权审批,建立有效的适合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等等。 [10:33:25]

  [范一飞]总体来看,随着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距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越来越近。与此相应,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2009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逐步取消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的限制,基本建立了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框架,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2015年1-5月份,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到27.7%。人民币国际使用逐步扩大,截止2015年5月末,我国境内银行非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1万亿元;到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止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付款协议,协议总规模达到3.1万亿人民币;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2015年4月,人民币继续保持第五大支付货币地位,市场占有率上升了2.07%。 [10:35:45]

  [范一飞]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当中通常伴随着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2015年一季度,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累计金额达到583.67亿元。1-5月份,上海地区的人民币跨境金额达到1.01万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当中排第一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初步显现。 [10:36:56]

  [范一飞]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开放的历史机遇,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全力开拓上海金融发展新局面,同时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继续大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始终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中国自贸区金融改革。2013年以来自贸区金融改革经历三个阶段。 [10:42:10]

  [范一飞]第一阶段是构建改革框架,启动相关改革。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意见为起点,配套出台了五份实施细则,逐步构建了人民银行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框架。第二阶段是为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打造基础架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自贸区分装核算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为启动自贸区资本及金融账户开放等体制机制改革创设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电子围网。第三阶段是启动体制机制改革。 [10:42:27]

  [范一飞]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自贸区分帐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为标准,建立以资本约束机制为一体的本外币一体化统一的境外融资规模。通过风险转化等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实现了简政放权和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不断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推动人民币合格境外合伙人试点,推出人民币远期费率协议,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业务。三是努力提高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开展人民币资金持有和跨境公司境外人民币放款试点。鼓励外汇业务产品创新,推进跨国公司外汇之间集中业务管理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支付试点,支持货币基金公司开展人民币外汇期权及业务试点。推动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的运作。鼓励境内外合格金融机构开展QIFF和QIDD业务。 [10:42:44]

  [范一飞]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牢牢抓住“自贸区发展”、“科创中心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加速”三个历史性新机遇。 [10:43:30]

  [范一飞]第一个新机遇是实现与自贸区发展联动。从加快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入手,加大金融创新开放力度,努力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自贸区改革的联动。改革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第一、争取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可兑换,逐步提高资本向下可兑换程度。第二、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实行贸易、失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推动资本和人民币走出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使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交易储备和定价货币。第三、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扩大开放。第四、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依托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优势,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提升金融市场配置境内外资源的功能。第五、构建与金融开放运行向宜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适应自贸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监管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10:51:23]

  [范一飞]第二个新机遇是实现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动。科技创新的建设为上海金融发展提供新的,更具可持续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设立科技专业金融部门,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园区、科技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探索投贷联动试点,促进创新创业,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战略新型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作用。 [10:52:07]

  [范一飞]第三个新机遇是实现与全国金融改革开放大局的联动。我们相信上海作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一定会扎实做好中央各项措施的落地准备工作,为全国金融改革探索新经验。我们将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进一步放款跨境资本流动限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为各类金融机构在沪集聚提供更好的作用,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10:54:02]

  [范一飞]金融基础设施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是金融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金融体制的变迁息息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促进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产业资本积累。金融基础设施越发达,其金融体系、承受外部冲击能力就越强。尤其在当前,金融基础设施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强对“三农”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已提升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金融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0:55:01]

  [范一飞]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支付、清算和清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持续改善,金融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进展顺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加快,制度建设和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对上海来说,金融基础设施同样是做大做强金融业的重要保障,是做强金融业的关键,是提升金融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说,只有拥有了一流的金融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建成一流的金融中心。 [10:57:27]

  [范一飞]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基础。金融法制建设主要在国家层面进行,但上海可以先行先试,以自贸区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重点,制定地方法规,创新各类金融业务和金融对外开放的活动有法可依。同时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10:58:17]

  [范一飞]二要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产品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的制度。统筹协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发行系统、交易系统、清算系统、托管清算系统和监管机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提高市场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清算效率。目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PS已经基本完成一期系统开发,正在进行测试,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拓展运行。这一系统将为境内外机构营造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以便利人民币全球使用,一定会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0:59:18]

  [范一飞]三是加强市场化征信业发展。目前我国征信业过度依赖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上海应大力推进征信机构多元化发展,支持有实力的机构做强做大,积极发展新业态,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鼓励适度竞争。同时,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强化对政务信息的加工、应用。 [11:00:13]

  [范一飞]四是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是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集聚之地,完善的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机制是良好金融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建立健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多部门对接机制。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充分揭示金融风险,将消费者保护范围扩大到新兴金融领域。 [11:01:46]

  [范一飞]女士们,先生们,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上海的先行先试也定将为其他地区的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发挥作用。人民银行愿意与上海市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快上海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加强上海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砖加瓦!谢谢各位! [11:02:16]

  (直播不断更新中……)

top论坛日程

6月26日 星期五
07:30 - 09:00 论坛签到
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紫金楼一楼大堂

09:00 - 09:30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

主持:
屠光绍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致欢迎辞:
肖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论坛共同轮值主席
杨雄 上海市市长、论坛共同轮值主席
09:00 - 11:00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
全体大会一:经济新常态与中国金融改革深化
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要实现向新常态下的顺利过渡,关键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在新一轮改革中,金融改革影响面广、关注度高、难度亦大。推进金融改革,需要面对哪些关键挑战?如何平衡改革、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2015年-2016年金融改革将有哪些重大突破?
主持:
屠光绍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主旨演讲:
尚福林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肖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项俊波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范一飞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1:00 - 11:15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门厅
茶歇
11:15 - 12:30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
全体大会二:全球金融治理与金融监管改革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近几年,国际社会在金融治理和金融监管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改革遇到了哪些障碍?下一步如何寻求新的方向与动力?
主持:Henny Sender 英国《金融时报》国际金融首席记者
演讲嘉宾:Tiff Macklem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加拿大中央银行前高级副行长
Myron Scholes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
Ravi Menon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
Mehmet Yorukoglu 土耳其中央银行副行长
Phupinder S. Gill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
李稻葵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
12:30 - 13:30
浦江楼二层
北京+上海厅
大连+长春厅
自助午餐
改革系列论坛
14:00 - 17:00
浦江楼三层
长安厅

改革系列论坛一: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
随着沪港通、自贸区的推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呈现提速之势。但如何实现风险可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预计有望在今明两年实现,这将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哪些变化?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的压力,凸显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汇率、利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把握?



14:00 - 15:10
主旨演讲
主持:
凌华薇 《财新周刊》执行主编、财新传媒编委
发言嘉宾: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Piyush Gupta 星展集团控股执行总裁
15:10 - 15:20 茶歇
15:20 - 17:00 圆桌讨论
主持:
凌华薇 《财新周刊》执行主编、财新传媒编委
发言嘉宾:陆磊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孙杰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副总裁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张春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
曹远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刘利刚 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14:00 - 17:00
浦江楼三层
洛阳厅
改革系列论坛二: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措并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中国正在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然而,在IPO审批制的框架下,中国股市难以充分发挥其对创业创新加速器的功能。随着《证券法》的修订,注册制改革箭在弦上。注册制改革将催生何种革新与变化?如何多措并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4:00 - 15:10 主旨演讲
主持:徐冲 国际金融报总编辑
发言嘉宾:黄炜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
Magnus Bocker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
王开国 海通证券董事长
15:10 - 15:20 茶歇
15:20 - 17:00

圆桌讨论
主持:徐冲 国际金融报总编辑
发言嘉宾:姚余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宋丽萍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徐明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储晓明 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
刘欣 国泰君安副总裁
哈继铭 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
黄海洲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14:00 - 17:00
浦江楼三层
开封厅
改革系列论坛三:保险业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保险业新国十条,随即上海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在经济转型与金融市场化的背景下,保险业将迎来哪些变革与创新?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14:00 - 15:10 主旨演讲
发言嘉宾:周延礼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王银成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总裁
Martyn Parker 瑞士再保险全球合作主席
15:10 - 15:20 茶歇
15:20 - 17:00 圆桌讨论
发言嘉宾:何肖锋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
金维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孙持平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家富 友邦保险集团首席财务总监
谭强 美国大都会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浦江夜话
19:30 - 21:00
浦江楼三层
长安厅
浦江夜话一: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大众创业”
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成迫切而重大的任务。金融市场化改革是根本出路。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被视为最具活力与冲击力的新元素。互联网金融与民营银行如何才能行稳致远?它们将对金融业带来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主持:秦朔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嘉宾:朱晓明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战略发展研究会会长
*李均锋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融部主任
凌涛 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
万建华 上海互联网金融协会筹备组负责人、证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晔 汇付天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Jorge Tapia 桑坦德银行亚太区副首席执行官
张云峰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
郭宇航 点融网联合首席执行官、共同创始人
19:30 - 21:00
浦江楼三层
洛阳厅
浦江夜话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选择
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因素,下行压力增大。中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货币政策方面,如何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防止货币大水漫灌救活“僵尸企业”延缓结构调整?财政政策方面,如何在扩大财政支出与大规模减税之间进行选择?
主持:Simon Baptist 《经济学人》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和亚洲区总监
演讲嘉宾:贾康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朱海斌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
孙立坚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何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邵宇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19:30 - 21:00
浦江楼三层
开封厅
浦江夜话三:金融改革再深化与财富管理新机遇
以存款保险、大额存单、注册制、大资管等标志性改革举措平稳实施或推进为标志,中国金融改革进一步迈向深水区。外滩作为中国现代金融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此大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财富管理与其他各类金融业态如何互动?监管层如何应对全民理财时代的新问题?外滩地区如何进一步发挥新金融集聚高地的优势?
主持:
王海明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致辞:
汤志平 黄浦区区长 
演讲嘉宾:
江锡洲 黄浦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陈劲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Murray Steel 英仕曼集团亚洲区首席运营官
刘昌欣 瑞银财富管理超高净值部大中华区经理
马续田 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裁
颜建南 中民财富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6月27日 星期六
开放系列论坛
09:00 - 11:45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I
开放系列论坛一:加快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广东、福建、天津三大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也进一步扩区,由此自贸区改革步入新阶段。随着陆家嘴金融城被纳入自贸区范围,以及央行分账核算体系的完善,扩大金融开放成为关注焦点。自贸区金融改革下一步的具体任务是什么?能否有突破性进展?如何把握开放时机选择与防范风险套利?
主旨演讲
09:00 - 10:10 主旨演讲
主持:何刚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创始人兼主编
发言嘉宾:周慕冰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王祖继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孙继伟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方上浦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10:10 - 10:20 茶歇
10:20 - 11:45 圆桌讨论
主持:
何刚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创始人兼主编
发言嘉宾:宋安平 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
张慎峰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
范永进 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钰勤 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经理
Marcus Zickwolff 欧洲中央对手方清算行协会会长、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Robert Johnson 新经济思维研究院总裁
09:00 - 11:45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II
开放系列论坛二:金融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如何推进,在金融层面会遇到哪些问题和障碍?金融机构该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如何与国内企业同行,如何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在积极推进这一战略的同时,如何前瞻性地防范金融风险?
09:00 - 10:10 主旨演讲
主持:
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发言嘉宾:胡怀邦 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克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投资官
金琦 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健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助理
10:10 - 10:20 茶歇
10:20 - 11:45 圆桌讨论
主持: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发言嘉宾:祁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合作部主任
时文朝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R. Sridharan 印度清算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乔依德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Marc Uzan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董事、创始人
余兴喜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09:00 - 11:45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III
开放系列论坛三: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14年,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同时,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问题也备受关注。“十三五”时期,在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何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这一进程又会给上海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机遇?
09:00 - 10:10 主旨演讲
主持:
曾瀞漪 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制作人
主旨演讲:屠光绍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陈四清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
Frédéric Oudéa 法国兴业银行首席执行官
10:10 - 10:20 茶歇
10:20 - 11:45 主持:曾瀞漪 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
发言嘉宾:郑杨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李小加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
黄红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许臻 上海清算所董事长
梁锦松 香港南丰集团行政总裁
高峰 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德银中国区总经理
陈尚智 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
11:45 - 12:45
浦江楼二层
北京+上海厅
大连+长春厅
自助午餐
专题论坛
13:00 - 16:00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I
专题论坛一:金融创新支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发展
上海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这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势必形成新一波的创业创新浪潮。在企业创业创新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不同形式的金融支持。目前上海的金融体系还存在哪些支持创新创业的瓶颈与短板?在促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将扮演何种角色?
13:00 - 14:10 主旨演讲
主持:
马笑虹 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
发言嘉宾:牛锡明 交通银行董事长
慎海雄 新华社副社长
金兴明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14:10 - 14:20 茶歇
14:20 - 16:00 圆桌讨论
主持:马笑虹 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
发言嘉宾:肖林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朱云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金煜 上海银行董事长、行长
杨德红 国泰君安董事长兼总裁
Dave Jones 硅谷银行亚洲总裁、浦发硅谷银行行长
蔡洪平 汉德工业4.0促进资本主席
汪建 华大基因董事长
郭震洲 夸客金融创始人兼CEO
13:00 - 16:00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II
专题论坛二:金融法治与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金融而言,法治同样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随着金融创新的突飞猛进,影子银行的迅猛增长,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完善金融法治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必由之路。当前金融法治存在哪些不利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环节?当前如何通过完善立法、修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来提升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力度?
13:00 - 14:10 主旨演讲
主持:
马红漫 第一财经传媒制片人、主持人
发言嘉宾: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盛勇强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焦瑾璞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
14:10 - 14:20 茶歇
14:20 - 16:00 圆桌讨论
主持:
马红漫 第一财经传媒制片人、主持人
发言嘉宾:邓智毅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保局局长
芮跃华 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丁伟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上海市立法研究所所长
林火灯 台湾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陶爱莲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
Milton W. M. Cheng 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中国/香港/韩国/越南办事处管理合伙人
13:00 - 16:00
紫金楼三层
盛事堂III
专题论坛三:金融人才发展环境的营造与优化——政府与企业责任
金融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全球性金融中心无不是全球精英荟萃之地。一个金融中心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和竞争力?在金融人才领域,上海与伦敦、纽约、香港的差距何在?在人才环境的营造中,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各司其职?这方面有哪些全球最佳实践?
13:00 - 14:10 主旨演讲
主持:
方立新 新华社每日电讯总编辑
发言嘉宾:
沈晓明 上海市委常委、中共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孔庆伟 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
刘信义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
Bob Charles 韬睿惠悦亚太区董事总经理
14:10 - 14:20 茶歇
14:20 - 16:00 圆桌讨论
主持:
方立新 新华社每日电讯总编辑
发言嘉宾:
鲁政委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领军人才
宫里啓暉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郁鸿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锦荣 万宝盛华集团(中国)总部董事总经理
费方域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教授
16:15-17:45
浦江楼三层
长安厅
2016“G20全球峰会”展望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7年,全球经济复苏仍旧缓慢、发展依旧失衡、金融市场风险继续加大。更糟糕的是,全球正在丧失部分经济增长潜力,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继土耳其之后,中国将接棒成为G20轮值主席国,将于杭州主办2016年的全球峰会。当下是时候用新视角来重新审视: 
-未来五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作为协调全球经济政策的主要组织,G20峰会应承担怎样的角色来应对全球经济难题?
-2016年G20峰会应聚焦哪些核心议题?应当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案?特别地,是否以及应当设定怎样的量化目标?
-于中国而言,如何构建新的“全球观”,并承担更多全球责任?
-如何定义2016年G20峰会的成功与否?
主持:杨燕青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
发言嘉宾:朱光耀 财政部副部长
何亚非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长、前G20协调人
张涛 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前IMF中国执行董事
Mehmet Y?rüko?lu 土耳其中央银行副行长
Erik Berglof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全球事务研究所主任
Jong-wha Lee 高丽大学亚洲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前G20协调人
Marc Uzan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董事、创始人
Victor Chu 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
注:因嘉宾存在变动的可能,最终议程请以现场为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41706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2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