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作主题报告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时间:2013-01-12 10:52

  李扬: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参加这个会。我是人民大学的毕业生,本人也是研究金融的,所以17次会,我大概参加了10次以上。但是前两年很重要一个原因,我遇到吴晓求一说起这个事他就在叹气,说我们研究这个事一年不如一年,刚刚过去2012年十八大之后,股票市场有点反弹,大家有一点好的感觉,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在2000点在增长,所以研究对象没有生气,我们的研究也就没有底气了。

  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出现了非常多的新气象,我们的金融发展也有了新的方略,新的目标,所以我还是吴晓求的邀请,有一些想法和大家来交流一下。

  我作为研究者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理清若干概念,这么多年来,我们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想清楚就干了,干下去不知道是怎么样,而且通常出现一个问题,事情想得很模糊,要下大气力,下大措施。我们面对未来的10年,20年,30年,中国是在一个新的国际环境中,有新的目标,我们恐怕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我觉得这就是需要改变的问题之一,不要你说不清楚就那么干了。我觉得我们会议讨论的对象也有点属于这个情况。

  相关的至少两个概念,一个是直接融资,一个是资本市场,大家都是混在一起用,到底说的是发展直接融资还是发展资本市场,其实仔细琢磨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直接融资,我不主张用这个词,国际上通行的金融字典没有这个词,很早就从字典上拿下来了,因为它已经不能概括金融业发展的主流现象,很多东西你说不清楚的,特别金融创新大发展之后,产品,金融业务,已经不能准确说清楚它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了。中国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有些事情还能说得清楚。

  在中国说直接融资说的是什么呢,我们先给个定义,一项融资活动中只出现一份和约,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使用者直接定义这个和约,这就叫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就是两个以上和约,银行很典型的是两个以上的和约,银行跟储户定一个存款和约,和贷款户一个贷款和约,两个和约完成一项融资活动。

  买股票显然是直接融资,债券是直接融资,尽管中间有投资银行参与,但是最后的和约是最终出资者和用钱人来订立的。

  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15.74万亿,其中银行贷款2点几万亿,只占整个社会融资总规模的52%,2008年占72,从72降到52,一年降5个点,金融结构的剧烈变化是任何国家没有发生过的,这是中国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巨大变化。人民银行的贷款比重迅速下降,信用类债券到了13.4,委托贷款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要是按照我刚刚那的定义,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都可以归为直接融资,经过银行,经过某金融机构,只是过手,最后贷款的条件,风险的承担,利益的输送等等,是提供钱的人和用钱的人直接定义的。

  还有一个银行兑换贴现的汇票,应该也是直接融资,那又是一个6点几。要这样算的话,直接融资不得了。

  另外一个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按期限来分的市场,它说的是各种融资活动有期限,短期我们有货币市场,中期还没有特定的概念,长期肯定是资本市场,长期5年以上,如果说用期限来分市场,那就不只是可交易类的市场,银行长期贷款,客户的长期存款,政策性银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资本市场活动,因为它长期所以它可以和资本形成能够形成对应关系,所以叫资本市场,这是按期限分。中国也是不得了的一个比重,现在我们银行里中长期贷款占比是迅速的提高,改革开放初期银行能不能发放中长期贷款,这一点是有争论的,黄达教授论证了银行在短期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可以发放长期贷款,用期限来分这个市场也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1991年联合国国民收入核算的手册明确的说,本统计忽略期限的分类,因为现在金融创新大家都交易,非常简单,很容易,几乎是没有成本的。所以用期限来分,他融资的时候一项融资活动成立的时候,你可以看清楚它是长期短期,但是它对经济实际发挥的作用,由于后来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连续不断的交易就被模糊了,因此这个划分就没有意义。91年是这样,2002年又重申了对于期限概念我们不重视了。

  我这样一讲,我们一直说的直接融资也罢,资本市场也罢,两个概念不是一个概念,但是我们经常拿在一起讲,这是第一。第二,这两个概念现在都不清楚,我们写到规划里,你说怎么实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到了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的时候。

  第二点,这次危机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最近讲了金融发展第一句话就是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现在在讨论未来发展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中国未来发展要什么样的金融,要看我们干什么,我们主要任务是什么。显然我们今后是工业化,过去说叫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指的是传统工业化,重化工,电力,机械,以这些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化,新兴工业化出来了,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经济活动,这些东西带来的工业化,那是工业化的主体,美国人在危机之初说,说美国人应对危机主要两条,第一条再工业化,第二条再出口,他说的再工业化,绝不是再修钢铁厂,再搞重化工,再污染,他搞的是第三工业革命,是搞智能,新材料,这个对中国来说,我们的工业化显然是不行的,传统工业化不能做了。

  我们应对危机过程中,要投资,我们只好沿着传统的工业化走下去,事后我们发现更大的产能过剩,更大的浪费。在最近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上,中央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判断是,重点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和过去不一样,要想办法创造一定的需求,吸收一些,想办法创造条件向境外转移一些,同时我们要经过严格的审定,坚决消灭一些,这都是传统的工业化的问题。

  新兴工业化绿色的,智能的,信息化的,所以对工业化的需求也都对我们提出了大量的需求。于是我们金融要想办法给予满足。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在新兴工业化和第三次革命中提出的融资的需求,相当于我们谈了很久的高新科技的融资问题,高新科技融资问题到现在已经很久了,过去我们都说要对应的创业投资,我们国家产生了好多创业投资之父,之母,我们金融所就有两个之父,到现在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没解决,中国的高新科技的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应该说还是没解决好,这是要解决的,不解决好,跟不上新兴工业化的步伐,跟不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第三个需求城镇化,在最近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也说了城镇化的问题,当然也强调了它的新的内容。城镇化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投资,而且投资需求和单纯的工业化投资需求不一样,因为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大量的兼有私人产品性质和公共产品性质的混合产品,但是城镇化有私人产品,有公共产品,大量的是公共和私人产品混合的混合产品,与它对应的需求就不能简单的是财政,商业性资金,有大量的像政治性的资金,一项融资安排里面商业性为主,公共性副辅,它是一个结合的混合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有金融创新,现有的工具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第三,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除了我们要搞工业化,搞城镇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要让我们人们收入水平低于经济成长的状况要消灭,要使得人群之间收入不公平的状况趋于合理,我们需要有金融工具,我们需要有财政的工具。

  前几天我参加财政年会讨论的时候,我得到一个突出印象,全世界都在反省直接税为主,又想回到间接税,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因此靠财政手段难做,我们回到中央在几年前的号召,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我们要创造大量的金融工具让人们获得财产,而且这个财产收入是增长的,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不受危机的冲击。这是我们今后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需求。

  按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的要求,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金融改革,就应该向满足这几个方面去走。我们需要长期资金,无论是工业化投资,还是城镇化投资,还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这里包括老龄化发展的情况下,要让人们跨期储备资源,也需要长期的,所以长期资金的配制问题,是我们未来金融改革发展的大问题。现在我们这种工具少。

  股票本可以,中国股票炒得最凶,你说它是一个长期投资工具,说不上。债券,我们刚刚把它归在直接融资里,也不行,行得上的是社保,人寿保险,但是比重非常低,所以我们今后要设法能够发展长期资金的市场,发挥金融跨期配制的作用,这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第二,我们需要股本,需要自己掏钱,中国发展很快,投资者很大,大多数用的是银行贷款,就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这次危机把危险暴露得非常。国外人说中国的金融存在潜在的风险,也讲的是这块事情。自己的钱是有风险的,它不会有系统性的风险,要守住两个底限,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底限,还有一个区域性风险的底限,是要把用自己钱的方式给它组织起来投放出去,这样风险不会成为系统性风险,不会成为区域性风险。

  最后我们说说路径,说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们有一个潜在的路径,银行和市场此涨彼消,上世纪美国流传一句话,商业银行是本世纪的恐龙,因为在那里资本市场发展得非常快,取代了银行的功能。现在我们看到事实好像不是这样,我们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不是此涨彼消,我们一定要探讨一个相互融合,彼此分工的一个机制,这符合国情,也是符合理论的。

  我提出我们发展资本市场,不要动不动就脱媒,就脱离银行媒介,银行少一块,应该探讨如何让银行介入长期市场,股权市场这样一个机制。这个问题应该说提出来了,就是危机之后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有问题,相比而言,北欧的金融体系稳定一些,比美国的金融体系还要稳定一些,而北欧是基于金融机构的混业,这些事情都应该重新研究。

  变革我们首先要辩证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我们的事实,再根据我们自己的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我们的金融改革的发展规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一定能够成长。谢谢各位。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010042号
Copyright 2012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