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双11”囤的书,你都读了吗?

柯眉美证券时报网

  “买什么书?”“有什么优惠?”“买满多少减多少”这些问题,是“双11”期间一个书友微信群里讨论最多的问题,不少人也趁这个“节日”囤了一堆书。我本也计划买上几本,但细想,“囤书”行为真的可取吗?

  “薅羊毛”的消费心理,囤而不读。在“双11”这个全民购物狂欢气氛下,出于“买到即赚到”的“薅羊毛”心理,不少人精打细算凑单满减,将一堆书放进购物车。但在按下购买键前,很少有人考虑过这些书是否真的需要,又打算多久看完。囤书时的热情,下单付款时的愉悦,拆快递时的兴奋,书买回来又因没时间、没耐心翻阅,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书架上的摆设。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认为,长期将自己围绕在大量尚未阅读的书籍中,是一种持续对自己知识有限和无知的提醒方式。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微信、微博、各大APP资讯足以淹没我们的视野。“充实自我”的焦虑让人们想多看一本书,多获得一些深度系统的知识。如果围绕在周围的书能时刻提醒人们去获取知识,买回去的书能偶尔翻一翻,持续不断地将它读完,这些书也没算白买。

  但不少人混淆了获取知识与买书的概念,他们把买书与获得知识不经意间划上了等号,认为买到了书就相当于获得了知识,其实不然。

  买书不看书,无异于开了健身卡却没去锻炼;购买了付费课程却没打开过学习;收藏了一系列的好文章,却没有打开看过;买一堆书,拍个照发朋友圈,立flag一年要看完多少本,却拿起来随便翻几页就压箱底了……这些本应持之以恒,融入生活形成习惯规律的计划,最后只停留在“买书”、“开卡”、“收藏”等轰轰烈烈的形式上,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书海浩瀚,囤书也是一种讲究。如果平时有明确的阅读兴趣或研究方向,买书也就有明确的选择。但如果只是因为书优惠,或者高估自己的阅读需求,漫无目的地按照商家推荐的畅销书或者优惠书籍乱买一堆,最后不仅占据了家里太多空间,获取的知识也只是碎片化的。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苦恼,书越积越多,家室狭小,摆起来不方便,再加上每次搬家这些书籍都是头疼的工程,买书也就慎之又慎。不过近几年,我发现书摘书评非常有用,可以给买书提前做好参考。

  书评摘要不仅介绍了书的基本内容,还把这本书脉络化,把它放到与其他书相关的领域来评说这本书的价值,甚至加入了作者的真知灼见,思想魅力,一层层分析推进。如果买书也沿着这个系统延伸,获取的知识逐渐就能形成系统,书也就能越读越厚。

  每当我读到一篇精彩的书摘书评时,就是满心的欢喜,心里不由感叹“还可以这样解读”,再往下读又有新的领悟。就算不买,读这些书摘书评也是一种享受。等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实在感兴趣后再买回来详细阅读也不妨。

  著名作家余华曾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在时间长河里缓缓走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花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别人智慧的结晶,看别人走过的路,借助别人的经验,用以启发自我,提高悟性,我想没有什么产品性价比能这么高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