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车市2020成绩单出炉 先抑后扬韧劲足 新能源汽车柳暗花明

上海证券报
  中国汽车业的好转超过预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3日召开发布会透露,2020年12月,中国汽车销量283.1万辆,同比增长6.4%;2020年1月至12月,累计销量2531.1万辆,同比下降1.9%,同比降幅收窄,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中汽协负责人表示,中国车市的恢复大大超过预期,新能源汽车市场柳暗花明。中汽协方面预测,2020年或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峰底年份,2021年将实现恢复性正增长。
  先抑后扬,内生动力强劲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介绍,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汽车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全行业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加快转变营销方式,积极促进汽车消费,汽车市场逐步复苏,全年产销增速稳中略降,基本消除了疫情的影响,汽车行业总体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从各月汽车产销情况来看,2020年全年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一季度汽车产销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随着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从4月开始汽车市场逐步恢复,月度销量同比持续保持增长,截至12月,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个月呈现增长。刚刚过去的2020年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4.0万辆和283.1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7% 和6.4%。
  从细分市场来看,商用车市场率先加速,全年销量呈现大幅增长,乘用车市场全年销量仍呈现下降,但降幅收窄至6%,并且从9月开始,乘用车单月销量增长贡献度已超过商用车,反映出消费需求正在恢复。
  许海东表示,总体来看,中国汽车行业2020年的表现大大好于预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和地方政策大力的支持,二是行业企业自身不懈的努力,三是市场消费需求的强劲恢复。
  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均创新高
  目前中国车市最亮眼的无疑是新能源汽车,这也被中汽协的最新数据所印证。从月度产销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呈现柳暗花明走势,从2020年7月开始呈现增长态势,增幅逐渐扩大,且每个月产销量均刷新了当月历史纪录,12月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新能源汽车2020年12月产销分别完成23.5万辆和2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5.7%和49.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3万辆和2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5.2%和47.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万辆和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9.2%和71.6%;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辆和229辆,同比分别下降81.3%和83.7%。
  与之相伴的还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销量的大幅增长。去年12月,中国动力电池销量共12.2GWh,同比增长56.9%。其中,三元电池销售6.5GWh,同比上升9.3%,占总销量53.2%;磷酸铁锂电池销售5.6GWh,同比增长244.2%,占总销量45.8%。
  中汽协方面分析,通过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个环节逐步成熟,丰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使用环境也在逐步优化和改进,在这些措施之下,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对于特斯拉国产化降价后的销售强劲势头以及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电动车产生的冲击质疑,许海东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高低端两头分化的特征,特斯拉确实吸引了很多中国消费者,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局面。但是,特斯拉争夺的客户还是传统豪华车的部分客户群,并非中国自主品牌电动车客户群,对合资品牌和国际品牌冲击更大,对自主品牌和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则可能有带动效应。
  中国车市有望实现恢复性正增长
  对于未来走势,中汽协表示,2021年将实现恢复性正增长,其中汽车销量有望超过2600万辆,同比增长4%。
  中汽协有关负责人认为,从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伴随国民经济稳定回升,消费需求还将加快恢复,加之中国汽车市场总体来看潜力依然巨大,因此判断2020年或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峰底年份。
  中汽协预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将加速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未来有望迎来持续快速增长。
  但中汽协方面也表示,近期出现的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运行的稳定性。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芯片短缺从2020年12月份下旬开始,对2021年一季度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还有可能会对二季度产生影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