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信贷:让普惠金融服务更接地气

中华网财经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具体的实践活动,金融普惠是一种人的基本权利。随着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之后,普惠金融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代表了金融创新从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工具创新(也可以称之为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利用),到金融平台创新的转变,它促使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使资金提供者直接对接资金需求者,同时进行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利用以及资金融通,实现了传统金融无法服务于小微企业、服务于“三农”、甚至下岗工人、妇女、屌丝的任务,让普惠金融真正到来。

  从普通人角度理解普惠金融,最直观的体验就是以余额宝为首的第三方宝宝们的诞生和迅速发展,以及大批P2P公司的应声而起。“宝宝军团”作为大众理财产品满足了老百姓碎片化的投资需求,而P2P公司则更大程度的解决了小微企业资金周转,以及老百姓渴望将闲置资金通过出借方式获取高收益率的双重需求。

  作为中国知名的微金融P2P服务平台,民信公司以普惠金融为出发点,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在2014年初推出了民信贷平台,将投资与借款服务进行合理化耦合,以实现在信用安全前提下满足各取所取的需求。通过民信贷平台,借款人提出借款需求,平台对其资金需求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帮助其获得出借人提供的资金支持;出借人则通过网站平台对借款人的信息与信用进行判断,选择适合自己风险与回报偏好的借款人,有望达到超出传统金融服务数倍的过往收益水平。

  普惠金融的突出贡献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社会公平,是通过创新工具将金融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这与民信贷平台所发挥的功能价值基本类似,同时,在风险控制和征信体系方面,民信贷的信用审核体系也是保障普惠金融持续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金融是基于数据的业务,信用更是基于客户历史行为数据的业务。民信贷采用O2O(从线上到线下)的模式,依靠民信公司遍布全国多个城市的门店、专业信审团队,或与线下有实力及资源的战略伙伴合作,对借款人信用进行严格、有效的资质调查和信用审核,从而为借款人与出借人营造一个诚信、高效、安全、专业、透明的投融资环境。

  此外,民信贷为保护平台出借人的共同权益,建立了信用风险共担机制即“本息保障计划”。平台每笔借款成交后,民信贷会统一按照成交额的3%从服务费中提取金额作为“风险保证金”,并建立“风险保证金账户”。当出借人的投资款项出现严重逾期时(即逾期超过30天), 民信贷平台将根据“风险保证金账户使用规则”,通过“风险保证金”向出借人垫付此笔借款的剩余出借本金或本息,从而分散出借人投资行为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营造健康安全的投资环境,保障出借人的权益。

  互联网金融拼的是风控,风控决定互联网金融能走多远。民信贷可靠的信用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能够使客户放心的进行互联网金融体验,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的运行风险。在民信贷平台营造的透明化、安全化、桥梁式的普惠金融环境下,真正实现资金提供者与资金需求者的有效对接,实现金融本质的回归。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