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恒大两轮回购近3亿股 盈利能力提升打开估值上涨空间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继上周回购约2亿股以后,4月18日,中国恒大(HK.3333)再加码,以约8.16亿港元回购约9536.4万股,占已发行股份0.693%。
  资料显示,自恒大28日公布全年业绩以来,12个交易日期股价已累计上涨35%以上。复活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内房股全线下挫,而恒大报收8.62港元,涨幅4.11%。19日开市后,股价升势延续。
  业内人士表示,恒大业绩表现进一步获得机构广泛认可,支撑近期股价走势强劲。此番恒大连续巨资回购,再次凸显对未来的信心。随着其多元布局的完成,未来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恒大信心获市场认可
  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楼市持续盘整,这多少给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带来不确定性。有观点更认为,对期望仍高速发展的恒大而言,这一年将极具挑战。
  四月至今,恒大已完成两次回购,共计近3亿股,涉资约25.52亿,约占总股本2.17%。连番出手,恒大无疑在用最直接的行动表达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仅从恒大今年的销售表现来看,亦谓可圈可点。数据显示,前三月,恒大录得合约销售金额达1069.3亿元,同比增逾六成,而这段时间亦为传统的销售淡季。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后续销售节奏的全面铺开,结合其过往的销售表现,恒大年内有望冲破5000亿关口。
  年报显示,近年恒大业绩快速增长,近三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54.9%,其中,2016年合约销售金额更达3733.7亿元,同比增长85.4%,在刷新行业纪录的同时,也超越万科,成为最大房企。
  恒大信心的另一支撑,来自其庞大的土地储备。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恒大土储高达2.29亿平,据世邦魏理仕评估,土地估值已达7005亿。另外,现有582个项目中,待开盘项目109个,其中大部分已具备年内开盘销售的条件,这无疑将为极大带动恒大的业绩增长。
  此外,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亦在日前的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产品定位刚需、高品质、高性价比是恒大过往实现逆势高增长的三大因素,也将是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信心所在。
  “恒大现金充足,在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的背景下,有望通过行业整合,进一步提升发展潜力,实现持续高增长。”上述人士称。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末,恒大现金余额高达3043.3亿,同比增85.5%,达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显然,恒大的信心也得到市场的认可,投资者对恒大业绩增长预期的看好已在股价上得以充分体现。近期,港股反复震荡,但恒大股价走势仍保持强劲,尤其在3月28日业绩发布以后,股价累计升幅已超35%,期间更一度达8.78港元历史高位,成为内房板块领涨股。
  盈利能力提升估值
  盈利的改善是投资者对恒大抱以信心的又一关键。众所周知,对比业绩表现,公司盈利能力至关重要,这关乎公司是否具有持续性发展能力。
  就恒大而言,过往其利润的增幅并未能匹配销售业绩的快速上升。年报显示,恒大2016年净利为176.2亿,仅较上年升1.6个百分点。
  不过,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将有望得到大幅改善。
  许家印在年初即提出,恒大地产主业将在今年开始从“规模”向“规模+效益”转型,利润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净利润将录得243亿。另据恒大早前披露的业绩预期,未来两年的净利润更将分别达到308亿、337亿。
  与此同时,恒大亦宣布完成地产、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四大产业的布局,并完成由“房地产业”向“房地产+服务业”转型。恒大更特别明确,不再尝试投资新的业务领域。
  “过往恒大在多元业务的探索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尽管这是必经的过程,但不可否认,这也‘吃’掉很大一部分收益,如今恒大专注四大产业发展,不仅可大幅降低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更有利提升盈利的稳定水平。”一券商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从目前来看,恒大所布局的四大产业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许家印曾阐释,恒大的“房地产+服务业”是围绕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需求所开展。值得关注的是,除地产主业外,许家印要求,其它三大产业在今年全部实现盈利。
  此外,恒大也在开始着手大幅降低永续债的比例。恒大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年内将偿还三分之二的永续债。资料显示,2016年永续债持有人应占利润为106亿,换言之,恒大今年偿还永续债后,股东应占的利润将大幅提升。
  分析认为,近期恒大提出向“规模+效益”转变及偿还永续债等计划,将有助带动利润大幅提升,也进一步鼓振市场信心,提升估值。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恒大估值仍处偏低水平,总市值仅为千亿港元左右,远低于中海(2241亿)、万科(1987亿)、碧桂园(1449亿)等同规模房企。在公司发布2016年度业绩后,花旗、中银国际、国泰君安等券商纷纷发表研报,表示恒大股价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给予“买入”评级并上调目标价。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