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海建工: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孙翔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从1953年的上海建工局起步,上海建工逐步从区域性的建筑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2018年,公司经营规模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公布的“2018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位列第9位;在《财富》杂志“2018年中国500强”中位列第61位。

  一部上海建工的转型发展史,也正是中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路径。站在历史潮头,上海建工正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一代建筑服务商转变,着力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从上海高度到中国高度

  在陆家嘴矗立着的、被称为“厨房三件套”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争相划过天际线,构造了新时代的“上海高度”。超过600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更是中国当下的“第一高度”。这三座地标性的摩天大楼,均出自A股第一家上市的建筑类企业——上海建工之手。

  上海建工的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建筑工程局。1994年1月,上海建工集团正式开始运行,先后建成以金茂大厦、上海地铁1、2号线、上海大剧院、杨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超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超高层建筑是上海建工的超级工程建造能力的体现。1999年起,上海建工先后建成高度为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等超高层商务楼或办公楼。66年来,上海建工建造的超高层建筑多达200多座,数量和技术均居业内前茅。

  成就背后是上海建工出色工程技术的支撑。建造高楼分很多阶段,每一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技术难题。比如,把混凝土泵送到数百米高空就足以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建造上海商城时,上海建工购买了国外泵车,把混凝土一次输送到168米高空。建造上海中心大厦时,600米级泵送要求更高,上海建工联合国内供应商开发了泵口压力达50兆帕的新型泵车和内径150毫米的输送管,由此创下了一次泵送610米高度的世界纪录。

  “数字化技术能大大提高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是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上海建工在数字化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关于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的系统,包括数字化建造技术方法、数字化加工与拼装技术等。

  上海中心大厦在建设期间,最快可实现3天“长高”一层楼,背后支撑就是一项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的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依靠数字化技术,上海建工在全国树立起口碑,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新电视塔、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均采用该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让数字化建造有了整体提升。

  首家登陆A股的建筑企业

  上海建工是第一家登陆A股的建筑企业。1998年上海建工上市,2011年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

  徐征介绍,集团整体上市的好处,首要的就是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提升了产业功能和市场拓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整体上市前,产业链资源要素分别在两个不同产权平台运作,关联交易增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业竞争。整体上市后,产业链资源形成了整体合力,资源整合更加优化,使产业功能的提升和拓展市场的力度明显加大。

  2018年,上海建工完成营业收入1705.46亿元,同比增长20.0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0亿元,同比7.56%。截至2018年底,公司总资产达2159.18亿元,归属母公司的股东权益为310.77亿元,每股净资产2.74元。

  事实上,整体上市也改变了上海建工的整体发展战略,上海建工逐步形成了以建筑施工业务为基础,房产开发业务和城建投资业务为两翼,设计咨询业务和建材工业业务为支撑的主营业务架构。

  “整体上市后,我们就在资本市场加大了融资的力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上海建工做了业务转型。”徐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比如我们的投资业务发展非常好,设计板块注入上市公司之后也得到了发展,实际上和资本市场的这种助推作用是分不开的。

  2018年,上海建工在设计咨询业务方面,全年新签设计咨询合同累计约161.48亿元,较同比增长32.70%。在城建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在杭州、湖州、温州、珠海等地新签了4项PPP项目,在上海参与投资了3项城市更新项目,总计投资金额为87.03亿元,此外还设立多个产业基金,入股上海电科智能,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有效推动了城市更新、智慧交通业务发展。

  上市之后,上海建工不仅自身实现了腾飞,也积极给股东提供回报。Wind数据显示,自1998年上市以来,公司连续21年分红,已经累计分红63.55亿元,分红率高达30.59%。2018年,公司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35元(含税),分配利润总额达到12.02亿元。

  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2016年起连续3年入榜《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发布的“中国百佳CEO”。该评选主要依据是财务排名,计算每位领导人在任期间的三项评估指标:上市地调整后股东总回报、行业调整后股东总回报、市值变化。上海建工稳定分红获得了认可。

  “股东回报是企业对市场的一个积极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分红告诉市场,企业的发展是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同时,持续分红也让我们管理层更有压力、更有责任感。”徐征说。

  不止是优秀的“盖楼人”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和转型。”徐征表示,站在66年的时间节点上,上海建工将致力提升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和实践商业模式、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快转变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只造房子”逐渐成为过去。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就要提供全流程的“一条龙”服务。

  徐征表示,推进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EPC),有利于提升建设单位对科学投资决策的重视度,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项目管理优势,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建设水平。

  徐征介绍,上海建工在“十三五”初提出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以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凭借上世纪90年代承建金茂大厦创造的工程总承包“金茂模式”和20多年来的总承包管理经验,近年来上海建工EPC业务蓬勃发展,集团旗下建工设计总院、市政设计总院、园林设计总院发挥与五大事业群的协同联动优势,2018年设计主导的EPC工程总承包新签订单近100亿元,涵盖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

  徐征举例指出,近年来公司还开启了“基金+PPP+信托”投融资渠道,形成了“投资+产业+基建+运营”业务运作模式,这一业务模式的创新,有力拉动了上海建工的设计咨询、建筑施工、建材工业业务,目前城建投资合同总额近800亿元。

  建筑的生命始于规划、建设,但重在运行维护。作为优秀的“盖楼人”,更要懂得如何“修楼”。上海建工充分发挥BIM和物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设施设备配件供应、维保检测急修、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建筑设施终身服务解决方案,开发使用了一套365天24小时运行的“FM 集智运维管理系统”,对建筑内大型、分散的设备信息、设备运行,进行远程、实时、可视化集中管理,保证大楼内“神经系统”的维护、保养和正常运行,目前已在上海建工承建的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等项目上成功运用。

  “未来,上海建工将进一步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对标国外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创新转型进一步提升能力,力争在新兴行业保持一流,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徐征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