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70家科创板公司去年净利增长 49家公司增速逾20%

孙翔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科创板公司年度成绩单揭开面纱。截至目前,除新图兴科因疫情影响延迟披露,其余90家科创板公司均披露了2019年业绩快报。总体看,科创板公司保持较好的成长性,7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49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

  市场人士认为,科创板企业规模小、业绩变化大,投资需要更加谨慎。以业绩为核心辅佐多重估值方式,或是精选科创板个股较好的方式。

  整体向好

  新业务、新产品成为推动科创板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数据显示,在上述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20%的企业中,10家公司属于生物医药行业。其中,特宝生物以301.76%的增速拔得头筹。

  特宝生物在业绩预告中表示,2018年公司派格宾仍处于新药推广期,销售尚未达预期。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营销网络,主要产品在相关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乙肝临床治愈科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派格宾销售大幅增长。

  从财务指标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62.77%,而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300%。特宝生物对此进行了解释,随着整体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以及公司加大成本费用管控力度,相关成本费用率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于成本费用增长幅度,导致相关利润指标变动幅度较大。

  中微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得益于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增长。公司主要为集成电路、LED芯片、MEMS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企业提供刻蚀设备、MOCVD设备及其他设备。2019年,公司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依托公司在上述设备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以及良好的客户基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稳定增长。

  作为科创板中的大块头,传音控股业绩表现丝毫不含糊。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13亿元,较上年增长11.7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25亿元,较上年增长162.45%。公司在非洲市场继续保持较强盈利能力;在印度市场通过降低关税影响、优化产品结构,经营状况呈良好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传音控股2018年度购入外汇远期合约产品形成亏损7.79亿元,对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影响较大,导致业绩基数较低。如果按照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计算,传音控股2019年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64%,属于科创板的中间水平。

  业绩分化

  从目前情况看,91家科创板公司业绩分化趋势初步显现。

  20余家科创板公司业绩负增长,部分企业下滑幅度明显。从亏损原因看,不少企业是因为加大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业绩表现不佳。

  百奥泰业绩快报显示,全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10.24亿元,净亏损扩大。公司表示,净亏损较上年增加,一方面因为随着公司规模扩大、研发项目持续推进,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公司2019年存在一次性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3.52亿元。

  云计算企业优刻得业绩负增长主要在于行业竞争加剧,头部云计算厂商竞争性降价。同时,公司加大投入导致服务器折旧等成本上升,拖累了业绩。

  部分公司业绩下滑,经营风险开始暴露。容百科技预计2019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482.48万元,同比减少55.46%。容百科技表示,对部分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单项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及相关指标造成了较大不利影响。同时,产品销售毛利率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就容百科技相关坏账是否计提充分下发了问询函。

  “科创板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分化是必然的情况。”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科创板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发展阶段较早,业绩弹性较大在预期之内。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诸海滨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公司多处在成长阶段,一些重视研发投入的公司已经来到收获期,有些公司还在努力。

  投资逻辑

  对于如何寻找科创板投资标的,光大证券证券近期的研报指出,科创板企业多数时间相对创业板处于估值溢价状态,这是情绪和风险偏好共同驱动的结果,基本面差异尚未明显反映在个股分化上。

  不过,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投资者认为,以业绩为核心的逻辑在未来的投资中将占主导地位。“企业最终还是要看业绩。但如何评估科创板企业的未来增长情况难度大,需要专业的投资能力。”付立春表示。

  上海一家大型私募的研究总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科创板投资并不是以概念为主,无论看好企业赛道还是看好科研实力,未来都需要表现在业绩中。这是最重要的标准。

  诸海滨表示,科创板主要是扶植和培养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企业。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比如5G、创新药等。产业趋势的投资逻辑有时比静态估值更重要。诸海滨指出,科创板包容性强,原来的一些估值方法可能不很适用,投资者可以参考更多评价角度。比如,中观角度紧密跟踪产业变化,提前筛选好资质过硬的企业。同时,紧密跟踪和了解相关公司,定期和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