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即将完成 北斗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杨洁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倒数第二颗组网卫星。按照计划,今年5月份,我国将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随着北斗三号组网完成在即,北斗相关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北斗将拉动超过3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

  全球组网“一步之遥”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微介绍,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此次发射的是第29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该类卫星在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上发挥关键作用。今年5月份,我国将按计划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根据后续建设计划,2035年,我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目前已经开展了先导性论证工作。

  在此次抗疫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为一线提供了时空体系精准服务。北斗高精度测量火线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基于北斗的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纷纷应用到疫区医疗物资配送;基于北斗的车联网推动疫情期间交通智能化、精准化,通过为车辆提供精准导航等信息服务,保障防疫救援物资一路畅通。

  杨长风介绍,随着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快速推进,北斗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重要行业,已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在电力、金融等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北斗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

  下游应用持续推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亿元,其中产业下游应用占比为41.6%。

  东兴证券研报认为,汽车智联是北斗下游应用最大的市场,其次还有诸多专业级市场如精准农业、智慧城市、测绘等行业将大量应用北斗相关产品,以满足更高精度的定位导航需求。

  针对北斗在汽车智联领域的应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2月24日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指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水平国际领先,全国统一的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为智能汽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已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同时推进车载高精度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未来随着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凭借高精度定位技术与智能汽车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破局”,并借力智能汽车完善其商业模式,实现“弯道超车”。

  北京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源地。3月6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关于促进北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年-2022年)》。根据这份方案,到2022年,北京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建设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形成1套北斗产业融合应用的标准体系,建成时空信息服务覆盖超亿级的城市应用节点等。

  北京市将以亦庄合众思壮卫星导航产业园区为核心,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打造成为高水平、国际化、智能化的国家北斗时空产业核心集聚区;以顺义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为基础,实现北斗在“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安全运行、便捷民生服务、高效产业提升”方面的开放应用,成为国家“北斗+”融合应用生态圈的核心示范区。

  在上市公司层面,北斗星通是国内最早从事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公司之一,也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公司的北斗芯片技术水平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合众思壮通过内生发展及外延并购,实现了导航应用多领域渗透,形成了北斗高精度、移动互联、时空信息服务和通导一体化四大业务板块。中海达也一直深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公司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接收机(RTK)持续多年保持同行业领先地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