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发布六大创新产品 华为云跻身全球“五朵云”

张兴旺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4月25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在公有云IaaS市场上,华为云已经做到中国第二、全球前五,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

  会上,余承东发布了华为云CCE Turbo云容器集群、华为云盘古系列大模型等六大创新产品。华为宣布将在2021年向“沃土计划2.0”投入2.2亿美元,包括全新发布的“沃土云创”计划以及鲲鹏众智计划和昇腾众智计划等,围绕华为云、鲲鹏和昇腾持续推动产业生态发展。

  全面云化不可阻挡

  4月25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在深圳召开,这是余承东以华为云CEO身份首次公开亮相华为大型活动。

  在本次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介绍了华为云2020年的发展情况。华为云在云服务市场份额增速第一,鲲鹏/昇腾增长600%,存储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伙伴应用与认证解决方案9000多个,开发者达240万人,合作伙伴超2万家。

  目前,华为云已经跻身全球“五朵云”。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2020年,亚马逊、微软、阿里排名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40.8%、19.7%、9.5%。华为云市场份额为4.2%,排名第五。

  从中国市场来看,4月22日,IDC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为34.9亿美元,阿里以40.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华为与腾讯并列第二,市场份额均为11%。

  余承东认为,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挡,云一定是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未来,是每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在发布会上,余承东发布六大创新产品:华为云CCE Turbo云容器集群、CloudIDE智能编程助手、GaussDB(for openGauss)数据库、可信智能计算服务TICS、华为云盘古系列大模型(包含全球最大规模的中文NLP大模型及CV大模型等)、多样性计算基础软件。

  启动“沃土计划2021”

  华为希望进一步利用软件能力的提升来减少对芯片的需求和依赖,同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华为云在华为业务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在2020年11月,华为总裁任正非指出:“阿里云、腾讯云、AWS(亚马逊云)推出越来越多的软硬件融合的设备,华为的优势在硬件,我们要加强软件、应用生态,不应放弃硬件给华为云带来的优势。”

  任正非说:“我们全力以赴抓应用生态建设,像亚马逊一样建立大生态。没有应用,华为云就可能死掉。”

  华为Cloud BU总裁、华为消费者云服务总裁张平安表示,华为云的目标是要成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如果没有开发者,黑土地将是一片荒芜,华为一直致力于赋能开发者。

  4月25日,华为宣布2021年将向“沃土计划2.0”投入2.2亿美元,包括发布“沃土云创”计划以及鲲鹏众智计划和昇腾众智计划等。张平安表示,华为云“沃土云创”计划将投入1亿美元,重点赋能SaaS和ISV伙伴,提供云资源、技术赋能和商业推广支持,覆盖容器/微服务、SaaS化、大数据、AI、视频、智能边缘六大技术领域。

  满足客户需求

  今年以来,华为云计算业务架构多次调整。公开报道显示,4月9日,华为内部发文任命徐直军为华为云董事长,余承东为华为云CEO。

  4月12日,在2021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我们认为云的核心是软件,希望以此强化软件方面的组织,使得它和硬件解耦。同时加大投资,更好地面向未来,实现软件产业的增长。”

  徐直军称:“我们强化华为云BU的定位,事实上是我们公司强化软件投资的一个举措。华为云更多的投资在软件,有自己产业的规律,我们希望它更加独立一点,放开手脚去发展,来提高软件和服务在华为整个收入的占比。”

  4月25日,张平安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华为云的进步非常快,未来是不是第一、第二、第三,对华为云并不重要。华为云进入一个行业,要更好地满足客户上云的诉求,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求。希望华为云更加沉下心来,不要在乎所有的名次。华为云更关注做好根技术。“如果满足了客户需求,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

  华创证券认为,华为云快速崛起后,头部公司更为拥挤。华为与阿里、腾讯等在云计算领域的供应链上有较大区别,华为自给自足率更高,尤其是硬件端,这部分会放大设备厂商与云计算行业实际增长之间的出入。华为云更主要面向传统企业端,这部分可以作为国内企业对云接受程度的风向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