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资本市场涌现并购大潮 并购基金财富“掘金”

“2015(深圳)资本市场并购前瞻峰会”昨举行 共话并购投资新机遇

黄莹颖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并购大潮风起云涌。昨日,“2015(深圳)资本市场并购前瞻峰会”在深圳隆重举行,聚焦这一资本市场的热点领域。与会专家与学者纷纷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并购投资开始成为众多企业发展、实现规模经济的选择,并购效应愈加显著,并购热潮也将持续发酵。

  并购进入“黄金时代”

  本次峰会由证券时报、光彩资本、中融财富三家机构联合主办,中国光彩集团董事局主席、党组书记金勇,广富诚集团总裁、中融财富董事长赵学成,宝银创赢董事长、2014-2015年度私募冠军崔军,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富昌证券中国区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荣等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资本市场的并购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无疑迎来良好的并购重组机遇期。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数量也呈现直线上涨之势,据统计,2014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的交易案例数量超过4450起,披露交易规模1.56万亿元,涉及上市公司超过1783家,较2013年同期5023亿元、1189起,分别增长274%和210%。进入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依然火爆异常。201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创下历史新高,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上升至3053亿美元。其中,在诸多行业和领域的并购堪称“巨无霸”,吸引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从年初的滴滴快的合并、到年中的京东投资途牛、再到最近的阿里收购优酷、携程并购去哪儿,各行各业都在通过并购谋求产业整合与模式升级。

  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随着国内股市尤其是新三板市场的火爆带来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批资金追逐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伴随着新三板企业挂牌数量的迅速增长,并购也掀起热潮,2014年开始并购已经赶超IPO,成为主流的资本退出方式,而这一趋势在今年仍将延续,并在未来的若干年内继续保持。

  经济低迷反而是并购好时机

  对于并购如此火爆的背后,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宏观环境有利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地方政府和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都面临再平衡,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初期,使得资金环境处于偏紧状态,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偏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凭借自身优势进行产业并购,从而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赢。多位专家表示,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办法》进行修改,并购重组的门槛大幅降低,A股市场也掀起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热潮。此前沪深两市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而停牌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但从2014年开始,几乎每个交易日停牌的上市公司就超过200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筹划重大事项”,也就是并购重组。而且,当前资本市场上的并购重组,与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良性互动,既有力地支持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级战略,也助力传统企业“脱胎换骨”、产业升级。

  而在当前经济低迷之际,并购的锋芒也更加凸显。相关上市公司董事长透露,相对而言上市公司融资方便,借助于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上市公司可以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以更低、更加划算的价格去并购其它的好企业,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在经历了今年股市的大起大落之后,众多投资者对于二级市场更加谨慎,众多资金也早已撤离二级市场,转而进入一级市场去发掘更多的机会。

  并购基金脱颖而出

  对于投资者而言并购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而如何从这一领域掘金?在圆桌对话环节,包括赵学成、崔军、潘向东、李大霄、王荣等多位金融投资领域一线的知名人士围绕并购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困境、企业并购未来的发展路径、民资如何参与并购市场、国企改革的并购风潮、并购市场中的投资机会等多个当前并购市场的热点话题展开一一探讨和交流。而在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中,投资者们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并购投资,对于企业方来说既是资本最大化的有力工具,更是强强联合,变零和竞争为整合发展的最好选择。而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并购基金无疑是风险小、回报高的投资选择。纵观近年来市场的表现,许多优秀的并购项目往往获得10倍以上乃至数十倍的的账面回报,从而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当前股市低迷、市场缺乏竞争力的投资品种下,并购基金成为不少投资者的优先选择。

  另一方面,通过并购也为公司带来直接的业绩回报。尽管今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大幅波动,但整体来看今年以来涨幅不错的个股大多进行了“并购”,统计显示,涨幅最大的前20只个股中,有13只个股涉及并购重组事宜。与市场平均估值水平相比,兼并重组样本的估值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