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李均锋:六大举措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12月7日,由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发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办的“第一届农村普惠金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指出,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他介绍,近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编制《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白皮书》,对中国普惠金融各种模式、各种做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便进行复制推广。我们也希望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以及世界储协等国际组织在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李均锋认为,当前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主力军依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新型机构也发挥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农村普惠金融的重点是解决农户的融资问题,难点是两头,即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问题。在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共30.60万亿元,占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25%,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是17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是7.7万亿元。农户贷款接近8万亿元,贷给了8000万农户。目前中国的农户数量大概是2.2亿户,其中建档评级农户占比约60%,授信农户占比约38%,有贷款余额的农户占比约30%。从总量看,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是比较好的。

  “从农村贫困农户的贷款情况来看,我们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信用贷款,向5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2300亿元。中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概是2000万户,大概是25%的低收入户,得到了5万块钱的小额信用贷款。当然,我们在中国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李均锋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上,主要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手段:

  一是发挥基层党政组织优势,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接地气,解决农户贷款谁来贷的问题。中国的大部分地方探索利用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党政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机构、人员、信息、风控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共同搭建起政银融合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管到底”的转变,在金融服务空白和不足地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和评价体系,解决农户贷款贷给谁的问题。目前中国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和评价既有政府推动的,也有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自己做的农户手工或者电子的信用档案。

  三是融资与融智相结合,解决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农户贷款往哪里贷的问题。农户贷款主要是支持生产,提高农户发展的内升动力,这个钱必须贷到项目上,贷到产业上。

  四是创新产品和服务渠道,解决农村贷款可得性差、农户贷不到贷不好的问题。针对农户融资瓶颈,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定位,创新产品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

  五是完善风险分担管理机制,解决农村贷款风险大、农户贷款还不了的问题。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应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服务原则,目前在风险分担方面主要做法有:通过担保、保险增信,建立地方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一些地区和银行采用的风险熔断机制。

  六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农户贷款不愿贷的问题。为了激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中国政府在差异化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方面打了一套组合拳。

  这六大体系,解决了六大问题,在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都能找到典型。中国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了不同的模式,正在梳理总结好的做法、好的模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