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今年已有182只基金清盘 行业视清盘为“常态”

方丽中国基金报

  监管趋严、委外撤退,清盘基金持续加速,今年以来已有182只基金清盘,数量超过去历年的总和。

  在新的监管形势下,基金公司也一改以往竭力“挽救”清盘基金的做法,选择“主动”清盘。

  今年已有182只基金清盘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截至7月12日,今年以来已经有182只基金清盘(各类型合并计算)。从今年各月份的清盘情况看,7月前两周已有13只基金清盘,被动指数型、灵活配置型、中长期纯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各有4只、5只、1只和3只产品清盘。1至3月清盘基金数量分别为23只、8只和29只。二季度,各月清盘基金数量分别为29只、38只和43只。

  据了解,基金清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触发“连续60个工作日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红线、到期清盘。

  今年基金清盘数量达到183只,但同期有468只新基金成立,清盘数量相对比例较小,不过近两个月这一差距有所缩小。从基金成立日计算,截至7月15日,今年6月和7月成立的新基金分别为79只和17只。

  实际上,基金清盘情况自去年开始既已集中出现,今年则更为密集,清盘基金数量早已超过过去历年的总和。2017年有103只基金宣布清盘,2014~2016年间各有4只、32只、18只基金清盘,2011年有1只基金清盘。

  统计显示,今年宣布清算或者已经清算的111只基金属于47家基金公司,其中21家基金公司旗下有2只或2只以上基金清盘,有的基金公司旗下甚至有10只基金宣布清盘。

  从产品存续时间来看,今年宣布清盘基金平均存续时间为182天,短的仅成立几个月就告清盘。此外,还有一批基金处在“清盘”过程之中。

  行业视清盘为常态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趋严、委外撤离等原因导致大批基金“被动”触及清盘红线,同时,基金公司面对清盘潮已不再纠结,逐渐视清盘为“常态”,清盘基金呈现爆发状态。

  过去两年,委外基金从汹涌而入变为逐渐退潮,成为基金“被动”清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该公司旗下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是机构投资者退出导致的规模锐减。目前清盘产品中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占了将近九成,而这两类基金正是委外资金最为热衷的品种。

  记者发现,这些清盘基金名称十分接近,如某家基金公司清盘的8只基金名称中均有一个“丰”字;另一家公司清盘的5只产品均带有一个“至”字,还有公司清盘了12只名称中都带有“鑫”字的基金。而这些一字之差的同系列基金多数机构持有比例较高,委外业务受到政策、市场等影响较大,这两年不少产品遭遇机构退出导致规模锐减。

  此外,监管层发文规定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进入终止上市程序的触发条件和具体规则,也成为基金清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表示,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满足任一条件基金就达到了清盘条件。此前基金公司为避免基金清盘,会找帮忙资金进来提高基金规模。而现在多数基金公司已将清盘视为正常情况,对规模低于5000万的迷你基金采取“自然清盘”态度,一旦满足清盘条件就会清盘,不再努力挽回。统计显示,目前60%的基金公司旗下有基金清盘。

  数据显示,此前清盘基金中多数是债券和混合类基金,今年指数型基金等品种明显增加。

  天相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有610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红线,混合型产品占46%。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的“优胜劣汰”自然循环已经被多数基金公司所接受,迷你基金的管理成本很高,不仅基金公司要支付较高的运营成本,同时还会对其他产品的投资操作产生影响,与其“硬抗”不如通过正常程序清盘,未来清盘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常态化。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