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间隔期限缩短现定增红利 公私募纠结流动性存掣肘

21世纪经济报道

  “定增市场”曾经是某些中小基金公司试图“弯道超车”的不二法宝,亦令不少私募赚得盆满钵满。最景气的时期,上海某基金公司以“价格战”曾搅动定增市场纷扰不断。

  花无百日红。

  根据记者统计,受市场环境以及监管政策双重因素影响,定增市场正值“寒冬”时期,新发行中有75%出现破发;约有二十家上市公司因发行困难,批文到期失效,同时多只定增基金出现浮亏。

  而11月9日,一纸新规,再融资政策迎来“解绑”。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监管层缩短了再融资间隔期限,从18个月到6个月。

  上市公司融资灵活性有望增加,昔日的定增市场境况能否再现?

  机构投资者反应冷淡

  11月9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主要是聚焦两方面变化,一是明确使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监管要求,二是对再融资时间间隔的限制做出调整。

  其中后者将18个月的间隔缩短至6个月,市场认为这是监管层放宽再融资的重要信号。

  但这能否意味着定增市场即将回暖,业内人士普遍置否。

  “市场风险太大,现在拿到批文的上市公司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发得出来就更不容易了。”华南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9日接受21实际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在他看来,即使监管层放宽再融资限制,但由于参与的机构投资者寥寥,上市公司定增发行仍然困难重重。

  机构投资者参与意愿下降,主要因为在股市下行背景下,“减持新规”以及“发行期首日定价”成为影响收益的两大“掣肘”。

  “机构参与定增热度明显下降是从市价发行开始。”深圳一家中型私募基金合伙人12日回忆表示。据了解,市价发行即在定增的定价机制中,发行期首日被要求为定价基准日。

  在此之前,定增基金通过折价参与定增来获得收益安全垫,随后锁价一年或三年。由于监管层担心存在利益输送,因此鼓励上市公司市价发行,这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定增风险陡增。

  “监管层初衷我们能理解,市场化定价也符合海外情况。失去安全垫以后,定增市场回归理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得到考验。但是后来退出渠道收紧,基本‘坑杀’定增产品。”深圳中型私募基金合伙人谈道。

  据了解,2017年减持新规出台,其中提到定增限售股解禁后首年集中竞价减持不低于定增股份50%。这意味着,定增投资周期被延长至两年以上。同时还要满足减持新规中的其他规定,比如任意连续90天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1%、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2%。

  “减持新规对机构投资者杀伤力很大,尤其遇上市场下行风险,产品几乎全军覆没,现在私募大多数离场;这也变相导致定增项目发行难度增加。”前述深圳私募基金合伙人谈道。在他看来,如果减持新规不作出相应调整,监管层此次修订的实际影响并不会很大。

  北京一名基金经理也有相似的表示,“减持新规极大限制定增股份的流动性。”他在12日呼吁,监管层在进行政策修订时,应充分考虑投资者情况。

  定增私募浮亏逾20%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圈内颇有名声的北京某专司定增的机构,早年间曾为其合作的信托通道贡献了大比例的业绩,时过境迁,这家私募目前正在“生存线”附近挣扎。

  受市场大幅下行和监管政策影响,今年定增项目普遍破发,定增基金亏损严重。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发行的定增项目中,有152只出现价格倒挂,占比75%。其中南京新百、中文在线、双林股份、航天长峰、中孚实业、康尼机电、文化长城、青岛金王、万润科技共9家上市公司,股价距离发行价已经下跌逾60%。

  有69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时未募足,占比34%。其中华泰证券计划募资255.10亿,实际募资仅142.08亿。恒力股份计划募资115亿,实际募资71.84亿。

  此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约有二十家上市公司因发行困难,定增批文到期失效。

  相应地,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机构投资者也损失惨重。

  公募基金方面,根据数据统计,财通基金的“财通福盛定增”今年前三季度总回报-23.09%;九泰基金的“九泰锐智定增”为-16.39%;银华基金的“银华鑫锐定增”为-14.25%。

  而在私募基金中,数据显示,72只定增型私募基金今年以来整体收益率为-22.11%;自成立以来的整体收益率为-13.14%。

  其中,数据显示,中融信托的“财富骐骥定增31号”今年以来总回报为-72.70%;北京永安财富投资的“永安熠生定增15号”总回报-53.59%;深圳前海光赢的“恒星科技定增1号”为-51.38%。此外深圳君盛资本的“君盛汇湾定增1号”、朱雀股投资的“朱雀定增4号”、上海向日葵的“朝阳定增专享6号”等总回报均在-40%以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