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家基金公司发布旗下指数基金专有品牌 指数基金已成红海

余喆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发布旗下指数基金专有品牌,发力指数基金业务的决心十分明显。笔者认同国内指数基金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现阶段,指数基金已成为基金公司高度竞争的“红海”,盲目加入战团,对很多“后来者”基金公司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6月以来,嘉实基金发布“Super ETF-超聪明的指数投资”品牌,鹏华基金推出“ASHARE指数基金”品牌,广发基金则打造指数投资品牌——EASY ETF。短短半个月,就有三家基金公司发布指数基金子品牌,以至于有业内人士评论:动作晚了,连好名字都抢不到。

  在资管新规重塑资管业格局、银行理财子公司强势崛起之后,公募基金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都受到严重制约。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认识到,工具型产品提供商将是基金公司未来在资管业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指数基金无疑是最主要的工具型产品。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家又一家的基金公司开始在指数基金业务上投入前所未有的资源,又为何在ETF规模上暗自较劲。据笔者了解,不仅头部基金公司在加大竞争力度,一些中型基金公司也跃跃欲试,其中不乏以主动投资见长的公司。

  笔者认为,随着A股市场有效性的提升和机构投资者配置需求的增强,指数基金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指数基金市场足够容纳很多基金公司占据一席之地。

  首先,指数基金市场是典型的“赢家通吃”格局。龙头基金一旦形成规模,具有代表性,往往会产成虹吸效应,将资金从同类基金中吸引过来,这在宽基指数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其次,指数基金虽然原理简单,看起来容易,但需要投入的IT系统成本并不低。而且一只指数基金推出后,想成为市场认可的龙头基金需要耗费大量的营销资源。特别是ETF,如果没有良好的券商资源积累,得不到做市商的大力支持,成交规模和活跃度都很难位居前列,相应的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市场对指数基金的认可还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采用指数基金作为基础资产配置的机构和个人占比仍很小。因此,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如果真的将主要发展方向定位于指数基金,此时尚可入场一搏,但须做好完善的战略设计和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果只是跟风进入这一市场,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擅入“红海”的跟风者,最终可能会惨淡收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