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业开放水到渠成

侯志红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放宽外资银行基金托管准入限制在即,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又迈出坚实一步。积极举措接连不断出台,这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搅乱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基金业全方位开放“轻舟已过万重山”。

  5月9日,《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托管机构净资产准入门槛提升至200亿元,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国银行在华分行申请基金托管资格。其中,删除现行规则附则条文“本办法适用境内法人商业银行及境内依法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中“法人”的表述,统筹考虑外国银行总行与在华分行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经验,外国银行分行申请基金托管资格,除满足申请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外,还应当持续经营3年以上,经营业绩与资产质量良好,具备与开展基金托管业务相适应的营运资金;净资产等财务指标可按境外总行计算。同时,总行所在国家或者地区也应具有完善的证券法律和监管制度,具备良好的国际声誉和经营业绩等。

  进入基金托管市场,不仅能获得可观的托管收入和沉淀存款,更能由此接入基金运作的底层系统,切入基金利益链条。因此,外资银行纷纷摩拳擦掌,抢着入场。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已于今年4月提交商业银行申请基金托管人资格核准材料。此前,渣打银行(中国)于2018年成为首家外资行基金托管人。

  此次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准入限制,也是我国基金市场大门不断敞开的“水到渠成”之举,有利于提升基金托管市场专业性,为资管机构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并推动境内外市场的连接。今年4月1日,基金行业全面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当日,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路博迈递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材料被正式接收。4月3日,摩根资管称拟将上投摩根持股比例增至100%,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呼之欲出。而外资私募早已在中国布局,富达、桥水、英仕曼等多家外资私募机构均已完成备案……外资基金公司将成为国内基金业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势力。

  随着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大,我国金融市场一方面引入更多“活水”,另一方面也将引入更为激烈的竞争机制,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依托的基金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基金行业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先进经验,苦练内功,不断革新,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更为从容的姿态迎接“引进来”,以更为自信的姿态实现“走出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