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长盛基金郭堃:以深度研究创造价值 看好盈利驱动的成长股投资机会

吴娟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吴娟娟)作为一名基金经理,郭堃始终在寻找业绩长牛的千里马。他的研究领域覆盖电力设备、新能源、家用电器、机械等行业,并对自己擅长的大消费、大制造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还紧密跟踪市场变化,关注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消费、互联网+等经济转型期崛起的新兴产业和相关公司。

  据了解,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月14日,郭堃自2020年5月27日任职长盛同盛成长优选以来期间回报已高达85.27%,超越基准回报超过65%;长盛同盛成长优选2020年全年回报率高达87.52%。郭堃自担任基金经理近5年来偏股型投资经理指数总回报接近200%,达198.43%,年化回报26.60%。
  而即将发行的长盛优势企业精选混合型基金投资于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其中投资于基金界定的优势企业范畴的上市公司的证券比例不低于非现金资产的80%。针对当前市场,郭堃表示,当前市场存在着两大矛盾:其一为货币政策和经济复苏的矛盾,其二为长期成长性的板块和估值处于底部的周期性板块的矛盾。在矛盾的环境下,投资组合要做到均衡配置,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组合波动率。具体到投资策略,将采用“国内优质成长资产作为投资主体,周期底部及估值相对较低的品种作为辅助”的方法。
  据郭堃介绍,新基金将从均衡行业配置、识别相对“便宜”板块、精选最优质公司这三大维度进行投资,力争为持有人带来长期稳健回报。在行业配置方面,新产品依然延续均衡配置的状态,将偏成长性的赛道作为配置的主体,同时会精选处于底部的周期性板块作为补充。在维持行业配置整体均衡基础上,他还坚持精选“相对便宜”的板块,基于行业不同时期的相对估值优势,对行业的权重进行动态调整。
  郭堃认为,在目前时点,偏成长类行业的估值整体在40倍以上,存在一定收缩空间。市场估值整体偏贵时,应关注行业的相对估值。对于性价比更高、估值与成长性匹配更好的行业,我们会更多配置。以新能源板块为例,新能源与食品饮料、TMT等偏成长性的板块相比,板块相对估值更安全,成长性相对更确定,配置比例也会偏高。
  郭堃表示,投资者应对2021年市场降低预期。从结构性机会看,由于当前A股的估值分化较大,随着未来成长股的调整与周期股的复苏,两大板块间的估值鸿沟或呈现收敛趋势。在两者估值差异收敛到一定程度,由盈利驱动的成长股的投资机会,仍然要大于周期股。
  他分析,首先,随着疫苗推出和经济复苏进程的推进,顺周期行业的低估值现状是存在修复的理由,高估值的成长板块也会随着流动性收紧存在估值回归合理的要求,周期、成长估值的此消彼长,是两大板块估值收敛的内在驱动力;其次,由于疫情对经济周期的干扰,导致在2019年底就触底反弹的周期股复苏进程受阻,5G建设进度滞后,预计2021年周期回归此前复苏进程,但由于海外需求低迷,疫情仍有反复,周期股的市场表现不可过于高估;第三,2020年部分高估值的成长股开始调整,但由于成长股仍具备业绩确定性和较好成长性,调整下来的成长股,将由估值驱动转为盈利驱动,仍然具备较高景气度。
  因此,郭堃在新基金投资上将以大消费、大制造、TMT等板块作为主体配置,偏周期股作为辅助,立足长期构建组合。
  针对市场关心最多的顺周期和低估值板块,郭堃也会预留一定仓位去配置,他认为2020年四季度制造业继续复苏确定性仍然较高,但2021年市场会利弊交织,比如汽车及海外需求大概率回暖,但目前工业复苏的力度远强于消费,供需间的不平衡可能会阻碍工业复苏进程。另外,大金融有较为明显的估值优势,仍然可以为组合提供较好的安全边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