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销售严寒与日销百亿之间:大部分权益产品基本卖不动

李洁雪21世纪经济报道

 

  动荡市机构生存实录

  东方红内需增长这种爆款属于极个别现象,基金公司现在产品基本都是卖不动的,尤其是权益产品,基本上每天看不到什么申购量,有的基金公司销售或渠道人员都已经离职。

  东方红内需增长犹如一道夏雷,划破了“寒风凛冽”的权益产品销售市场。

  5月23日,东方红内需增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放办理申购业务,且仅开放一天,5月24日(含)起即暂停办理申购业务,赎回业务则正常办理。

  有消息称,仅一日东方内需增长的申购量就达到近100亿元,其中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作为主要渠道承担了近九成销售占比。不过对于这一数据东方资管并未向记者进行确认,截至发稿前东方资管也未发布相关公告。

  在东方红内需增长成为爆款之际,基金销售市场却在陷入整体性的低迷。据Wind数据显示,5月新发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较此前几个月再度下滑,权益产品“没人申购”更成为当前常态。

  基金销售严寒的背后,市场的底部是否即将甚至正在形成?

  银行渠道助推“爆款”

  银行渠道在此次东方红内需增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销售中,展现了无可比拟的实力。

  5月24日,一位接近招行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东方红内需增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销售的火爆,与招商银行渠道的强推有着很大关系。招行属于比较强势的渠道,这次招行代销东方红内需增长采取的是总行定价方式,首先申购费肯定是全部要给银行,尾随佣金可能在六成以上。”

  上述人士谈到,“招行如此大力推这个产品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在招行增收压力比较重,这段时间保险产品卖得很差,而东方资管旗下权益产品过往业绩都比较好,东方红内需增长的业绩也是有目共睹,有一定品牌,所以招行选择推这个产品。”

  据上述人士透露,此次东方红内需增长通过招行渠道卖出的规模达89亿元,按照1.0%的申购费,招行仅从该项即可获得8900万元销售收入。其中,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在销售这一产品上较为积极。

  从东方红内需增长过往业绩来看,表现确实较为亮眼。截至5月23日,东方红内需增长今年以来的涨幅为17.24%,近一年的涨幅为40.79%,成立来的涨幅更是高达162.47%。其投资经理张锋同时担任东方资管公司执行董事、专户投资部总监等职,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

  5月24日,记者以客户身份与东方资管销售人员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东方内需增长开放前就在公告上写明了只开放一天,并不是因为预料到产品会销售火热,事实上目前我们其他一些基金也在限购当中。按照以前的记录,东方红内需增长很长时间都没有打开过,昨天也只是打开了一天,下午三点就关闭了,短期内可能都不会开放了。”

  不过,“日销百亿”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对东方红内需增长此后的运作有所担忧。有投资者表示,“新增近百亿再加上此前的几十亿,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要找准好的投资标的,确实有难度。”

  权益产品销售集体低迷

  在“日销百亿”的另一面,权益产品销售的集体低迷则更显得尴尬。

  据Wind数据统计,以认购截止日计算,4月份新基金合计募集额为352.57亿份,较2月份的1454.43亿份和3月份的959.35亿份急速下降。

  5月的情况则更为糟糕,截至5月24日,5月共有29只新基金完成募集,截止日认购份额合计仅为141.92亿份,单只新基金首募份额为4.89亿份。而2月到4月新成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分别为14.08亿份、7.94亿份以及5.86亿份,与前几个月相比,5月基金发行可谓进入“极寒时刻”。

  5月24日,一家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东方内需增长这种爆款属于极个别现象,基金公司现在产品基本都是卖不动的,尤其是权益产品,基本上每天看不到什么申购量,有的基金公司销售或渠道人员都已经离职。”

  然而基金销售陷入极端低迷,是否意味着市场的底部即将形成,不少受访者对此也抱有疑惑。

  5月24日,华南一位受访公募人士坦言,“按照历史经验而言,确实是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比如之前股灾前夕市场已经积累了大量风险时,基金随便就能募集个百亿,而现在市场确实经历了较大调整,但募集2个亿的股票基金都很困难,甚至需要找帮忙资金,但过去的经验是否一定能再次验证,并不好说。”

  有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风险偏好大幅提升的可能性较低。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5月22日分析称,“由于金融监管边际不再加强,存量资金的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因此高beta企业,如成长公司和周期股市场的表现和投资者关注度开始提升。考虑到股票市场整体流动性并未有明显改观,新基金发行困难、融资规模稳定;7月开始大小非解禁量将增加,风险偏好的持续大回升的可能性较低。”

  在风险偏好难有较大改善之前,基金销售的低迷困局,或难有突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