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广发基金任爽:三维度灵活安排货基投资组合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广发钱袋子、广发天天利基金经理 任爽

  截至7月末,货币基金资产规模达到5.8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从单只基金看,百亿、千亿级的货币基金纷纷涌现。作为货币基金经理,我们需要根据宏观基本面、中观政策面以及微观资金面三个维度来分析整体形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不仅要满足充足的流动性,更要在有限的投资范围内努力为投资者做到风险调整后的稳健增值。

  目前已经进入九月份,季末MPA考核的压力日益临近,同业存单面临续发压力。笔者认为,在央行娴熟的日常操作以及削峰填谷的操作思路下,预计不会出现特别紧张的局面。不过,在资金利率短暂冲高的时点,正是投资者布局货币基金的良好时机。

  货币基金吸引力与日俱增

  自2013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增长非常迅猛。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不同货币基金背后的增长逻辑并不相同,但其共同点是货币基金充分满足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过去几年随着支付方式的普及,现金以及留存在银行活期的资金可以大幅减少。笔者曾经与朋友讨论银行账户上最低留存金额,结论是低于一千元已足够。除去日常水电煤气以及通讯费需要自动扣款,其他基本无需更多留存。万一当天需要用钱,马上快速赎回货币基金即可。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2014年至2016年9月,货币基金是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在此期间,央行采取的是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家机构的规模扩张十分迅速,而资产的投放却没有同步。为此,货币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获得了机构的青睐。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偏紧,货币基金遭遇了较大幅度的赎回;同时,货币市场收益率抬升100-200个基点。

  2017年以来,货币市场整体收益区间处于4%-5%之间。对于自营类机构来说,考虑风险权重、税收效应,货币基金是当前最具吸引力、安全、且量大的资产,因此今年以来这类机构给货币基金贡献了最大的增幅。对于资管类机构而言,今年普遍面临负债成本抬升的问题,而对于其中一些负债管理尚可的机构来讲,货币基金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含权的工具。目前债券市场难言有较为明确的机会,但中间不乏一些交易性的机会,因此机构可选择持有货币基金获得票息,而在交易性机会来临时迅速转换去做波段。若持有其他资产,在今年流动性整体偏紧的情况下,则难以迅速大量变现。

  灵活安排投资组合

  在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下,货币基金的整体规模快速增长,单只货币基金的体量也增长至百亿、千亿级别,这对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货币基金经理,我们需要根据宏观基本面、中观政策面以及微观资金面三个维度来分析整体形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不仅要满足充足的流动性,更要在有限的投资范围内努力为投资者做到风险调整后的稳健增值。

  首先,宏观基本面是主导所有资产走势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基金经理要判断整个社会资金供需的影响,如经济增长是否强劲决定了社会融资需求的高低,而通货膨胀的幅度决定了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松紧。有些观点认为基本面已经不是主导固定收益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目前从事研究的人员数量庞大,固定收益投资影响因子的方方面面均有大量分析。但就投资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框架并从中找出影响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而在这个过程中,基本面可能不会时时刻刻都是主导走势最核心的因素。但是它始终类似牵引着风筝的线,风筝飞的多高多远甚至能不能飞,或早或晚都是这根线来决定。

  其次,政策面涉及的各种政策、监管规则直接影响机构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的量累积起来就会产生引导市场走势的质变。例如2013年前后地方融资平台高成本的融资行为造成资金需求过旺、成本大幅抬升,进而也传导到标准化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而2014年以后的整治则是逆向效果。例如,央行货币政策有时会领先或滞后于基本面变化,所以阶段性债券市场也受到影响。央行制定的MPA考核以及执行程度的松紧也是深刻影响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而扩散到影响所有金融机构。例如去年底开始的金融去杠杆以及强监管的政策一定程度加速债券市场的下跌,到目前依然是机构最为关心的因素。

  再次,微观资金面更多是关注窄幅区间内的变化,例如传统的季末、半年末、年末影响,以及目前在LCR考核严格下日益显著的月末影响。作为深度参与市场的投资机构,我们一方面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依靠整个交易团队与市场上交易对手广泛交流来判断日内、周内、月度内的资金松紧以及走向。根据研究和分析上述信息,基金经理争取更好地进行流动性预判,一方面做好货币基金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另一方面也争取抓住市场利率短暂冲高的时点进行投资,增厚组合收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