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业需去库存也需去产能

徐国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末,已有300多只基金被清盘(不同份额分开统计),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清盘数,创出历史新高。基金业挤泡沫、去库存在加速进行中。

  探究清盘的原因,一类是基金规模持续缩减、中长期业绩不佳、产品类型边缘化。比如分级基金清盘就是因为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该类产品边缘化。

  另一类清盘主力军则是定制基金。今年以来,定制基金大量出现委外赎回现象,我们可以从一些基金的净值异常波动中发现端倪。比如,海富通欣益混合C8月2日净值大涨19.33%,光大保德信永鑫A7月26日单日净值大涨208.14%。业内人士分析,这多半是发生了大额赎回,赎回费计入资产后引发净值飙升。在机构资金撤退后,这些壳基金大概率就面临清盘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新基金发行仍然延续了过往的发行热潮。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发行新基金487只,虽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去年委外基数较高。

  从基金公司来看,今年7个月时间,有26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0只以上的新基金,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有100多只产品已是寻常现象,可见基金业在去库存同时也存在去产能的必要。

  应该说,基金公司的发行冲动,一直以来是中国基金市场的痼疾,不发新产品就意味着敌进我退,所以只能大家一起参与这个游戏。

  事实上,监管层也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引导。作为基金公司,则更应关注这些监管政策的指引意图,可以把资源向养老金、海外投资倾斜和发力。

  眼下,已经有基金公司开始行动起来了。比如华宝基金搭建了国际业务平台,引入国际知名机构,并开始慢慢地做出了口碑。还有的公司利用外方股东的优势,向国内推荐海外产品组合,自身则立足于海外投资中所欠缺的客户服务这一空白点,做出自己的品牌。争取资金的长期化,将短钱变为长钱,这才是基金公司冲破困局的一济良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