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募:二季度两主线参与结构性行情

余世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截至3月31日收盘,一季度A股各主要指数呈现大幅波动,流动性明显增强。展望二季度,多家公募基金认为,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政策重心向恢复经济活动的方向倾斜。随着投资者情绪稳定下来,二季度市场交易结构将出现改善,权益投资应从确定性和成长性两大方向出发,布局基建、消费和科技创新等潜力板块。

  风险释放明显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沪指累计下跌9.83%,深成指下跌4.49%,创业板指逆势上涨了4.10%。因多空资金博弈激烈,一季度两市成交量高达49.8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3.94万亿元大幅上升。其中,在北向资金方面,今年一季度交易总额达4.5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23万亿元大幅增长103.14%。

  银华基金在最新发布的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简称“银华基金策略”)指出,一季度以来,A股市场的微观交易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波动性快速放大,正在释放前期交易拥挤的风险。比如,陆股通资金近期持续净流出、两融交易金额占A股总成交金额比例持续下降,这些都是风险正在释放的同步指标。

  平安基金在二季度策略报告(简称“平安基金策略”)中指出,我国2月份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有所下行,但3月份预计会有弱复苏。同时,海外疫情蔓延会给我国二季度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带来下行压力,但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这些数据会逐渐向上修复。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非常看好A股市场在中长期的回报。”银华基金策略表示,后续随着投资者情绪稳定下来,市场微观交易结构将出现改善。对A股投资者来说,当前不惧海外恐慌情绪的波动,在市场动荡中积极布局,或是带来中长期丰厚回报的良好时机。

  投资者情绪有望回升

  展望二季度,融通基金研究部总经理、融通中国风1号基金经理彭炜指出,二季度影响A股市场的核心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疫情防控进展;二是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和措施的有效性。

  银华基金策略认为,当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政策重心开始向有序复工复产、恢复经济活动的方向倾斜。后续随着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增强,预计国内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需求会有相应反弹,带动制造业恢复。海外方面,各国央行已经采取了非常果断的行动,对缓解全球流动性紧张局面和恢复市场信心有较大帮助。一旦重点国家(如意大利和美国)的新增确诊病例数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时,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同步触顶,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将逐步稳定下来。

  “当前政策力度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且是强调提质增效。”平安基金策略指出,近期国内政策主要是围绕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积极推进有序复工复产、支持创新以及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调整等内容展开。财政政策大幅刺激的可能性较弱,而是以“托底”经济为主。同时,目前央行保持“稳健”、不搞“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引导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仍是重要方向,如通过定向政策引导资金从资本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积极财政和产业政策在新基建方向倾斜所带动的产业转型升级趋势,预计中期不会改变。内需和新基建今后仍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缓和而持续的经济复苏进程将持续。”前海联合基金表示。

  布局确定性和成长性板块

  在投资方向上,彭炜表示,二季度相对看好老基建产业链中的水泥、工程机械、重卡;新基建产业链中的云计算及其基础设施、5G基站,以及受益于内需刺激的汽车及新能源车以及与疫情弱相关的行业,如医药、TWS、云游戏等。

  银华基金策略则认为,二季度权益投资应围绕确定性和成长性展开,并对相关板块进行行情布局。确定性方面,银华基金策略表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基于长期需求,疫情只是使得需求时点有所延后。一旦疫情结束,需求可能会有持续性反弹。长期来看,这些企业的本质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而在海外金融市场动荡,北向资金流出后,个股短期估值快速调整到合理甚至偏低水平,则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如白酒、医药、消费电子、家电、汽车和电动车、光伏、保险、地产链等行业。

  成长性方面,银华基金策略指出,本次疫情作为催化剂,会让某些领域的需求爆发增长,并可能形成了一种习惯,如远程办公、网络游戏、云服务等线上需求,在疫情结束后,可能回不到疫情期间的峰值水平。但是,疫情对这些企业来说是触发了增长加速的可能性,企业获取了新的客户,有一部分客户也可能留存形成习惯;另外,以补短板为目标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或将启动,如数据中心、大数据应用、公共卫生投资等新的基础建设,这些领域后续可能会有持续投资。整体来说,通信、计算机和传媒等行业中的公司受益更加明显。

  东方阿尔法基金总经理、投资总监刘明表示,对接下来的市场行情保持乐观,会遵循回归内需和聚焦科技策略进行布局。持仓的股票如果是立足于国内需求为主,短期风险不高,中长期还有比较大的获利机会;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无论是疫情的最终解决、中短期的经济复苏,还是长期的结构转型,依然是主要抓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