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私募规模双创新高 差距越来越小

丁宁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

  (原标题:市场话语权之争升级 证券私募规模比肩权益类公募)

  继产业资本、保险、券商之后,公募基金再度面临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话语权争夺者。

  8月末,私募基金的认缴规模已高达8.03万亿,几乎可与8.53万亿体量的公募基金“分庭抗礼”;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募依靠货币基金和委外资金“撑台”之际,锦衣夜行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已壮大至2.14万亿,距公募股混基金2.58万亿的规模仅一步之遥。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内高净值客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私募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将向着更加规范、专业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批大型私募机构的逐渐壮大,有望使得私募行业的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高。

  公私募规模双创新高

  最新公布的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8月末公私募基金规模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1家,各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8.53万亿元。

  分细项来看,混合型基金8月末规模达到1.86万亿元,较7月份增长了671.81亿元,在各类型基金中规模增长最多,增幅达到3.75%;另一个权益类大头股票型基金在8月份也获得393.14亿的增量,8月底总规模达到7197.5亿元。

  而封闭式基金8月底规模为3419.73亿元,较7月底增长了16.54%,是8月份增幅最大的一类基金。

  低风险产品中,债券基金在8月份持续扩容,8月底债券基金总规模达到9866.18亿元,较7月底增加了637.93亿元,增幅高达6.9%。

  此外,货币基金规模继续增长,8月份实现313.59亿元的增量,增幅达到0.7%。至此,货币基金在8月底总规模达到4.5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占基金总规模的比重高达53.13%。

  2015年年底,公募基金规模摸高至8.4万亿元,经过8个月的起伏,基金总规模终于突破历史高点,创出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银行委外资金大量涌入公募基金,是公募基金规模不断激增的重要原因。8月份新增公募基金达到117只,不仅这一数量创出年内新高,而且其中多数是灵活配置型、债券型或者封闭式基金,属于委外资金偏好的品种。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8月末的规模数据同样亮眼。

  据基金业协会9月9日公布的最新私募登记备案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为17085家,相比7月底增加了618家,增幅3.75%,为今年以来单月增长数量之最。

  事实上,在8月1日大限前,私募管理人家数下降较多,截至2016年7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6467家。但在8月1日大限之后,私募管理人的数量在大幅下降之后不仅恢复增长,且创出年内单月增长数量之最。

  与此同时,私募管理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在8月也取得可观的增长。数据显示,8月底已备案私募基金39704只,认缴规模达8.03万亿元,实缴规模6.43万亿元,同样创出历史新高。

  日益弥合的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在双方看似携手并进的背后,公私募间原本巨大的差距已被拉近至仅剩“半个身位”。

  如上所述,从整体规模上看,公募基金8月末资产管理规模合计8.53万亿元,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则已达到8.03万亿元。

  而在协会能够回溯查到的记录显示,截至2015年1月末,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6974家,已备案私募基金8846只,认缴规模2.63万亿元;同样时间点,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95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4.54万亿元。

  也就是说,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了87.88%,而同期私募基金规模的增幅则高达205.32%;在此期间,公私募基金之间的规模差距也由期初的将近2万亿缩小至目前的5000亿。

  更为重要的是,在证券投资领域,私募与公募的差距也在加速弥合。

  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1月末,协会备案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2527家,管理基金认缴规模4383只,管理规模8506亿元;同一时点,公募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为1.30万亿和6310.94亿元,两者合计1.94万亿元。

  而到了今年8月末,协会备案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7800家,管理基金23308只,管理基金认缴规模更是达到2.41万亿元;同一时点,公募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为7197.50亿元和1.86万亿元,两者合计2.58万亿元。

  需要明确的是,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有关私募投资基金“业务类型/基金类型”和“产品类型”的说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领域涵盖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因此该类私募基金并非全部投向权益类市场。

  据格上理财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采用股票策略的阳光私募基金共有3667只,管理规模超过4000亿;截至2015年12月31日,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共发行股票型私募基金6696只,超过2014年全部策略的私募发行总量,管理规模约1.2万亿。

  而谈及私募行业的快速扩容,业内人士纷纷将其归因于基础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支持。

  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表示,一方面,国内高净值客户数量的增长与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的扩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在经历去年A股市场的多次震荡后,不少客户也意识到个人直接投资的局限,更愿意将资金交给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而随着私募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再加上整个行业的不断成熟,投资者对私募行业的认可度在逐渐提高。

  去年1月,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与备案方法(试行)》,标志着私募基金被正式纳入监管视野,而随着后续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落地,私募行业正向着更加规范、专业的方向发展。

  而在私募排排网研究员李海山看来,行业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1、利率市场化加速、无风险收益下降等因素将导致资金分流到证券市场;2、发达国家私募证券基金行业占市场份额较高,美国超过50%,目前中国市场份额约6%,与中国经济体量在世界的排名不成正比,也预示中国私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3、近两年国家对私募证券行业加大扶持力度,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话语权:一个“伪命题”?

  如上所述,至少从规模体量上看,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私募基金已日益成为公募基金市场话语权的有力争夺者。

  “5、6年前可能不太会有人把私募基金放到和公募基金同等地位上去看待,毕竟2010年券商报告中最乐观的预测私募基金规模也就是千亿级别,业内尚未出现一家百亿规模的公司,这种规模和大公募公司动辄一两千亿的管理规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沪上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然而在市场和政策面因素的推动下,私募基金近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合计持仓25736.85亿股,占全部A股比重约48.18%。其中,基金持仓1064.64亿股,占所有机构持股的43.99%,居各类机构之首。而阳光私募持仓排在保险、券商、QFII、社保、信托之后,持仓31.29亿股。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内高净值客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私募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将向着更加规范、专业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批大型私募机构的逐渐壮大,有望使得私募行业的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高。

  雷蕾表示,从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50亿至100亿元管理规模的私募数量从60家增长到160家,增长167%,其中100亿元以上管理规模的私募数量从43家增长到了140家,增幅更是高达233%。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市场话语权不等同于资金量:“当年的庄股市场多少背景雄厚、呼风唤雨的大资金都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今日益国际化的中国股市更不能够靠着财大气粗来维持所谓的影响力。”

  事实上,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容,私募业内也依旧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规范”问题首当其冲。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基金业协会受理涉嫌违法违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53家,其中5家公司被公开谴责并列入协会黑名单;5家机构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公安部门介入调查的为18家,涉案金额高达123.63亿元,平均涉案金额达到6.88亿元。

  而与以透明、专业、规范著称的公募基金相比,这无疑是私募行业通向获取更多市场影响力与话语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 话语权 意味着对市场行情的影响力和对主流理念与投资模式的决定权。”上述沪上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一个行业追涨杀跌思维流行,甚至违法违规现象多发,即便拥有再大的规模,都无法也不应主导市场话语权。”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话语权更多只是一个伪命题。一时的市场影响力随时可能被更改,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履行好受人之托、为人理财的信托责任,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正如基金业协会秘书长贾红波所说:“我们既要看到私募基金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要理性对待私募基金行业的火爆现状,从深层次上思考如何让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