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定增投资六问解惑

金融界网站

  定增历史收益如何?能不能发布一些定量的数据比较,这样,我们更可以直观的分析出定增是不是投资的好选择。

  经统计,2007年至2016年的到期的一年期竞价类定增项目有1000余个,平均解禁收益率近50%(以解禁当日收盘价计算)。以财通基金为例,截至9月末,公司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中标450余个定增项目,累计参与规模突破1300亿元,已解禁项目平均收益率51%。(以解禁当日收盘价计算)

  近来定增市场异常火爆,折价不断收窄,屡屡出现市价发行乃至溢价发行的现象。请问未来的定增市场如何走?

  受资金面的影响,定增折价的确略有缩窄,红利削薄。但随着“新八条底线”的实施,一方面,以高杠杆套利的资金将退出定增市场,折扣也将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另一方面,伴随监管趋严,以抬升股价、进行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以及内幕交易成为整肃重点。长期来看,定增市场的整体价值将进一步上升。

  监管收紧的态势下,审核速度放缓,定增市场容量是否受到影响?

  经统计,前三个季度共实施558次定向增发,募资总额突破1.2万亿元,逼近去年全年的1.3万亿元。可见,虽然审核速度放缓,我们认为监管总体思路是“严而不止”。定向增发在供给侧改革及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发审委审核通过、尚未发行的定增项目还有165单,计划募集资金突破4000亿元,四季度市场容量充足。

  今年上半年关于定增基金发行很多,我们如何选择呢?

  您好,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考察:

  首先,机构是否有完整的定增产品投资经验?定增投资贯穿调研、报价、组合、建仓、投后管理、减持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收益。如果没有完整经历过一个定增产品的投资周期,则可能出现问题。

  第二,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定增项目起点动辄上亿元,要构建优质组合首先需要强大资金的实力,才能为主动管理提供先决条件。历史数据来看,定增项目具有“规模折扣效应”,即规模越大,折扣越大,大规模定增项目是定增产品的重要收益来源。配合丰富的报价经验,财通基金今年以来中标项目平均折扣优于同期市场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

  第三,是否具有一级半市场投资策略?定增投资与二级市场不同,能否与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关系,深挖定增超额收益,是判别定增机构投资实力的又一重要标志。

  请问多策略福瑞与您管理的其他三支定增品种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异,是否更加适合当前的投资环境,谢谢。

  先和大家财通公募定增系列产品的情况:

  财通公募定增1号——财通多策略精选混合成立于2015年7月1日(当日上证指数4053点),以平均7.6折成功参与26个定增项目,经历多轮暴跌,截至2016年9月30日,所投定增项目加权平均浮盈12%。

  财通公募定增2号——财通多策略升级混合成立于2016年3月9日(当日上证指数2862点),首募规模46亿元,是业内规模最大的公募定增基金。截至2016年9月30日,所投定增项目加权平均浮盈15%。

  注:项目折价率=(报价日收盘价-上市公司定增中标价)/报价日收盘价*100%所投定增标的加权平均浮盈以9月30日收盘价计算,不代表基金最终收益。

  财通公募定增3号——财通多策略福享成立于2016年9月18日(当日上证指数3002点),首募规模近46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占17亿元。目前正在建仓。

  我们观察到,随着资金涌入,定增折扣收窄,优质个股超额收益进一步压缩,精选个股相对有效性下降。与此同时,并购重组类定增占比呈上升趋势,政策监管严把关,定增板块价值凸显,类指数化投资策略逐渐获得一批机构的青睐。财通公募定增系列正是实现该策略的极佳工具——在适度精选的基础上,充分分散时点与个股,力争为投资者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

  新手入门

  定增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一下吗?

  定向增发,即非公开发行,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定增投资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参与门槛较高(今年前三季度300余个一年期定增项目平均单份参与起点为2亿元)、发行价格较二级市场一般有10-20%的折扣率、具有锁定期等特点,所以普通投资者参与定增具有一定的难度。

  现在点位适不适合参与定向增发?

  从金融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点位是处于相对低位的区域,安全边际较高。统计过去五年的数据,当沪指在3000点至3500点区间,近九成一年期竞价类定增项目解禁后获得正收益。

  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A股将保持存量博弈及震荡行情。在经济面没有新的刺激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股市将会进入“慢牛”行情,定增组合或将会是进攻与防守兼备的资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