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7年投基去哪儿?专家:多元均衡配置是上策

赵琦薇大众证券报

  开年没几天,A股市场先扬后抑,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指数年内微涨0.17%。受此影响,基金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仅两只年内回报为正,表现最好的涨幅只有2.41%。2016年猴年上蹿下跳的市场让基民普遍感受到择基的艰难,那么,2017年,该如何进行基金配置更能获取稳健收益?什么样的基金品种更适合投资者进行布局呢?

  均衡配置多元化分散投资

  “我们认为2017年仍为震荡市,全年走势将类似N状。”长城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小组分析师阎红指出,2017全年行情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经济数据处于中空期,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预期依然强烈的春季,二是下半年十九大召开之前,改革预期升温,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而上半年后半段,她认为随着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显现,PPI高点出现,欧洲选举不确定性较大,风险偏好下行,市场可能迎来调整。

  基于这样的判断,阎红建议均衡配置权益类资产。“可适当降低债券型基金比重,增加货币基金配置比重。在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的选择中,兼顾择时择股能力。”

  记者统计发现,券商机构普遍认为2017年A股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大多建议以多元化分散投资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国元证券分析师冯迪昉建议按照“股票型ETF+主动管理型债基+黄金ETF+QDII”的多元分散化方式来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亦千虽然表示预计权益类资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固定收益资产面临内忧外患,因此建议适当提高权益基金配置比例,降低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比例。不过,他同时指出,“明年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投资逻辑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稳健又不失积极的多元配置是一个相对可靠的解决方案。”

  权益类:关注价值蓝筹基金

  在权益类基金的投资上,分析师们均建议多关注偏蓝筹价值型的基金品种,择机参与成长类基金的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分析师宗乐指出,2017年市场如果保持低位震荡,延续大盘、价值风格,则偏成长风格的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选股优势将难以体现。相对而言,他认为偏价值风格和以中大盘个股为选择范围的量化基金较为适应市场。“投资者也可以优选时机把握能力较强,能够灵活调整仓位的基金,主题型基金可择机进行配置。”

基金代码 基金简称 近一年收益 手续费 操作
310398 申万菱信沪深300价值指数 14.91% 1.20% 0.12% 购买 开户购买
519671 银河沪深300价值 14.56% 1.20% 0.12% 购买 开户购买
166019 中欧价值智选混合A 13.91% 1.50% 0.15% 购买 开户购买
519069 汇添富价值精选混合 13.57% 1.50% 0.60% 购买 开户购买
240016 华宝上证180联接 13.49% 1.50% 0.15% 购买 开户购买
160607 鹏华价值优势混合(LOF) 9.28% 1.50% 0.15% 购买 开户购买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银河证券,截至日期:2017-01-17

  刘亦千也认为目前的市场形势更有利于蓝筹板块,“当前A股投资者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养老金、企业年金、银行委外等风险偏好较低资金的入市一方面降低了股指波动、稳定了市场,另一方面配置的压力驱动这些资金向蓝筹标的转移。”他认为消费可能是唯一的一个确定性,建议投资者侧重关注蓝筹基金、消费主题基金。冯迪昉也指出市场风格正逐渐向低估值、盈利稳健的价值股回归,因此建议在政策受益、金融、医药类行业中筛选股票型ETF.

  固收类:首选货基低配债基

  2016年的市场以 “股债双杀”告终,那么2017年的债券市场会不会出现曙光呢?记者注意到,券商分析师们普遍对于短期债市表现并不乐观。

  宗乐认为当前债市仍处于高位,与权益类市场挂钩的可转债也难言企稳,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债基收益率可能保持在2016年的低位,更多的会是结构性行情。“对于债券基金的配置,仍需以追求稳健收益为目标,重点关注风控能力较强、券种分散、固收投研实力较强的基金公司。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可选择实力较强、基金具备规模优势的货币基金作为配置的首选。”

  冯迪昉则建议配置一定比例的交易型纯债债基,同时认为在股市震荡盘整或温和上涨的情况下,分级A可视为长久期纯债的替代品。“我们建议选择流动性较好下折风险较小的分级A;此外,‘股债双牛’和‘股牛债弱’的市场较为适合可转债基金。”

  刘亦千虽然也建议低配债券类资产,但认为债市具备长期机会,他建议投资者在适当降低债市预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杠杆、短久期、交易能力较强的产品。“考虑到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经济小周期影响下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持有较多信用债的基金有望脱颖而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