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保本基金变身避险策略基金 如何应对?

投资快报

  2月1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估计不少投资者看见《指导意见》的时候是蒙圈的:什么是避险策略基金,是一个新品种吗?那之前的保本基金怎么办?避险策略基金有哪些特点,是否值得购买?

  如何处理手中的“老”保本基金?

  投资者小王最近有些尴尬。两年前,他购买了某大型公募发行的保本基金,今年年中即将到期。彼时,担心高风险的他还庆幸为手上的资金找到了好去处,能获取一份“稳稳的收益”,没想到却一路波折不断。

  “(基金)业绩表现一直不大好,2015年、2016年都出现了亏损,到了去年下半年才恢复正收益。我除了郁闷还有好奇,这只基金真的能像承诺的那样保本吗?还有,从去年开始监管部门出了不少文件,最近还听说保本基金要变成另一种避险策略基金,似乎要打破刚性兑付、不保本了。那我该拿这只保本基金怎么办?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持有到期?”

  事实上,小王的困惑大概是持有保本基金的投资者所共有的。作为“接棒”保本基金的新产品,《指导意见》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避免误导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极端情形下仍存在投资本金损失的风险,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换句话来说,避险策略基金是不保本、有可能出现亏损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避险策略基金采取的是“新老划断”原则来进行过渡安排,即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还是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而新发行的产品才按照新规来执行。

  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建议投资者“‘老’保本基金继续持有,不管业绩怎么样一直持有到期”。

  避险策略基金是否值得投资?

  1、引入相关保障机制,但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出现亏损

  此前,不少投资者凭着对保本基金字面意思的理解,认为这类基金就一定保本。不过一家沪上公募人士表示,极端情况下仍然可能出现“不保本”的情况,“例如保本策略出现问题甚至失效的时候,去年底债市的情况就把不少保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吓得不轻。另外,过去采取的是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也就是‘反担保’,这个风险还是比较大。”

  相比之下,本次《指导意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是不准担保,而是引入其他保障机制;对保障义务人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提高门槛,如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最近1年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20亿元等。

  《指导意见》还明确规定,避险策略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宣传推介材料中,充分揭示避险策略基金的风险,同时说明引入保障机制并不必然确保投资者投资本金的安全,基金份额持有人在极端情况下仍然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把“有风险”这一条写在了明面上,投资者首先得自己把个关。

  2、加强风控,对基金公司的监管更加严格

  多位接受采访的公募人士感叹,本次《指导意见》对于基金公司投资策略、规模等方面的监管更加严格了。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表示,此前基金投资策略中的“稳健资产”主要还是各家公司自行规定和选择,“有的把AA+这种等级的债券也算进去”。

  不过《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稳健资产的范畴,其中“信用等级在AAA(含)以上的债券、信用等级在AAA(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工具”赫然在列。此外,对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强风险监测和适度控制避险策略基金规模等方面也有相当具体的规定。

  总而言之,相比“前身”保本基金,监管机构对避险策略基金的规定显然更加细化、对基金公司的监管也更为严格。这一切或许都如上述公募人士所言“是为了降低这类基金的运作风险”。

  3、“刚需”已被打破,投资者需转变意识

  避险策略基金是不是值得购买、投资价值究竟有多大,我们无法直接下定论。但通过这次保本基金的“进化”,投资者或许是时候转变自己的投资意识了。

  一位大型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该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很少给客户推荐保本基金,现在更是完全不卖这类产品。“现在连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都越来越少了,刚性兑付正在被打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