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包麦片的“双11”提速之旅

汤阳 陈俊 叶含勇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一包麦片的“双11”提速之旅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汤阳 陈俊 叶含勇

  嗨,大家好,我是“双11”包裹“裹裹”,从11月11日零时被主人“捕捉”下单后,我便装着一包麦片,加入了10多亿“裹裹”大军,历时15个小时,在11日15时被送到主人手中,从原来的“次日达”变成了“当日达”。

  一年一度的“双11”,被誉为物流界的“春运”。但是与前辈们相比,这个“双11”我们没怎么遭罪,各种“黑科技”助推现代物流体系,让我们“感觉像在飞”。

  【11月11日00:00】我被主人“捉到了”

  我的主人在京东抢单时,与他交流的是一个购物机器人。今年,电商平台推出“智能客服”,将智能助手与人工客服深度融合,推出了人机共线服务,实现了客户需求的极速响应和精准服务,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我就是这样被快速地推送到了主人面前。

  【11月11日00:30】靠近你,靠近你,靠近你!

  在线确认支付后,订单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输到我所在的仓库——天津滨海接货仓。其实,在主人下单之前,我和薯片、坚果等小伙伴就已经被提前送到了离主人最近的仓库里。

  为了让我们更“懂”主人,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畅销品部署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城市前置仓,并在三四线城市布局本地仓,仓内配备当地居民日常所需的商品。

  所以,从“次日达”到“当日达”,这都不是事儿,最快的还有“小时达”!11月9日,浙江省绍兴嵊州市姚岙村村民孔先生网购大型家电,京东物流从发货到送上门仅用了58分钟。看来物流一旦智慧起来,那简直就要上天了!

  【11月11日00:40】我被各种机器人抓来抓去

  接货仓里,一辆辆穿梭车在货架之间忙碌着,把我和小伙伴们抓来抓去。其中一辆准确地停在我旁边,把我“抓”下来送到货架尽头的暂存区,然后,提升机又将我送上输送线,传送至拣选机器人面前。

  这些拣选机器人配有3D视觉系统,可以从周转箱中识别出主人需要的货物,并用吸盘把货物转移到订单周转箱,通过输送线传输至打包区,整个过程用时不到60秒。

  有了这些机器人的帮助,“双11”当天,一家大型电商平台实现了85%订单当日生产出库,仓库发货量同比增长134%,生鲜仓库尤其亮眼,同比增速高达236%。

  【11月11日05:00】“嘀”的一声,我被赶下了传送带

  5个小时后,我被送到了位于北京通州的分拣中心,与纸尿裤、运动衫、牛肉干们排队走上交叉带分拣机的履带转盘。突然,我听见“嘀”的一声,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掉到了一个袋子里。旁边胖墩墩的矿泉水告诉我,这是分拣机传感器扫到了我的送货地址。

  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一段旅程。听工作人员说,这条自动化交叉带分拣机两年前刚投入使用,每天可以处理几十万件包裹。

  【11月11日07:30】人人都是“快递小哥”

  11月11日早上7点30分,我被送到京东北京花家地配送站时,这里已成为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火热“战场”:专职配送员由平常的20名增至23名;公司里写代码的程序员、做营销的销售员纷纷赶赴一线做“小哥”;若干临聘卸货员,则负责夜间随时货到卸车。

  货车门打开后,我们被这些“小哥”麻利地卸下来,开启奔向主人家的“最后一公里”。

  当“双11”撞上双休日,大量原本可以立即送往办公场所的商品,不得不积压在配送站,看着这些备战“黑色星期一”的“小哥”,我都为他们感到累。

  一个叫常小波的配送站负责人说,“双11”这个配送站每天发货约1.5万单,每个快递员一天要送300多单,从早晨5点忙到晚上12点,直到客户不收货才能休息。

  【11月11日13:30】一单多件,先到先送

  我被快递小哥搬上了送货三轮车,和同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走街串巷,这还是我第一次坐着三轮车逛北京,心情大好,谁说麦片没有情怀?

  很多小区不让三轮车入内,快递小哥到了门口,只能把我们换到塑料拖车上,再挨家挨户送上门。我的主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居民楼,“小哥”只好把我装进背包,爬楼背上门了。

  快递小哥说,消费者在同一电商平台下单,里面可能会有分属不同仓库的商品,在往年他们都是订单货到齐了再送,今年实行了“一单多件,先到先送”,这下子消费者开心了,但是这些小哥可累坏了。

  不过,这项创新效果明显。到11月15日,京东北京各配送站的“双11”包裹就分发完了。而在前几年,“双11”包裹至少要1个半月才能彻底发完。

  【11月11日15:00】我终于见到主人了!

  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到了主人手中。“这么多年‘双11’,就数今年快。”看着主人开心地签字收货,我真想大声告诉她,这一路风尘仆仆,没有这么多技术创新、流程再造,没有全社会的协同参与,“千山万水来看你”,起码也得十天半月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