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海证券:多元策略 分散投资

王博生 闻嘉琦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白马蓝筹股经历了连续3个月的震荡调整,4月沪深300和上证50分别下跌3.63%和2.52%,此前被机构集中持有的蓝筹标的盈利能力出现边际弱化,估值调整风险在季报披露期集中释放。尽管调整较为明显,但外资依然逆势买入蓝筹标的:4月末陆股通持股5924.02亿元,较3月末增加262.25亿元。具体板块方面,主板占比超过80%,较前期小幅上升,中小企业板占比有所下降。食品饮料、银行、医药生物等板块获得较大幅度增持,金额均超过40亿元。中小盘股经历连续2个月的整体上行后在4月出现分化,创业板指数和创业板50指数分别下跌4.99%和7.72%,部分主题类以及估值和业绩相匹配的标的继续上涨,如污水处理、芯片、软件等板块,而苹果产业链等板块则再次出现调整。

  展望未来,我们对于中长期行情保持乐观,短期认为市场波动性将加大,局部、阶段性机会将层出不穷。主要逻辑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美股已经走牛9年,目前处于估值较高的阶段;美国经济数据靓丽带来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年内多次加息的预期不断提升;美元和美债冲击的风险正在逐步发酵。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与外围市场相关性大幅提高的背景下,需要做好防御美股或有的深度调整对A股造成较大冲击的准备。另一方面,从技术面来说,经过长时间下跌,A股市场整体估值又回到相对合理的位置,而且即将纳入MSCI,下方支撑力相对较强。此前市场普遍预计两次合计纳入比例为5%。如一次性纳入,则超出市场预期,有望迎来千亿资金流入。在这种外部扰动较大,而底部有一定支撑的情况下,个股表现将进一步分化,资金在不同主题、板块间轮动,迅速填平价值洼地,因此对于个股的认识与研究能力尤为重要。

  债市短期市场多空力量交织,未来维持震荡格局的概率较大。近期债券市场收益率在美债收益中枢提升以及国内资金面紧张的影响下继续上行。美国通胀确定性增强坚定美元加息预期,其他经济如欧元区的核心通胀同样处于上行通道,预计未来海外市场收益率的提升趋势将对国内市场形成压制。另一方面,债市利多因素逐步累积,降准释放了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信号,资管新规的落地则消除了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市场关注点回归宏观基本面。

  大类资产配置

  整体来看,权益类资产仍优于债券类资产,A股入摩持续发酵下,风险偏好或有小幅回升,而债市短期看不到反转迹象。因此建议适当调高权益类资产比例,仍坚持分散化投资,组合上以多元资产以及多元策略为导向。具体配置建议如下:积极型投资者配置60%的权益基金、10%的固定收益基金、15%的QDII和15%的货币基金;稳健型投资者配置40%的权益基金、30%的固定收益基金、10%的QDII和20%的货币基金,保守型投资者配置20%的权益基金、30%的固定收益基金、10%的QDII和40%的货币基金。

  权益基金:

  注重个股挖掘能力

  经历了一季报披露后的集中调整,一部分消费、银行等白马蓝筹的股价已经提前反映了未来一段时间业绩增速或有的边际恶化,再加上A股入摩在即,其性价比逐渐显现。而对于新兴成长来说,一季报带来的惊喜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在股价之中,当市场目光转向MSCI的时候或迎来阶段性调整,此时正是再次布局、重新审视持有结构的良好机会。具体操作上,建议均衡配置,一方面关注中大盘价值型基金,尤其是侧重配置估值与业绩相匹配的行业龙头的基金,另一方面关注选股能力较强的战略新兴产业基金,拥抱科技红利。

  固定收益基金:

  关注交易型基金

  建议遵循从基金公司到基金经理再到具体产品的选择思路,重点关注具有优秀债券团队配置以及较强投研实力的基金公司,这类公司往往信用团队规模较大,拥有内部评级体系,具有较强的券种甄别能力。具体到债券基金来看,结合市场波动行情可适当关注交易型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对券种、久期和杠杆的主动管理或带来超越基准的收益。

  QDII基金:

  看好新兴市场QDII

  近期全球经济数据走弱,相对而言新兴市场状况好于发达市场,中美经济数据的坚挺是亮点,市场的风险偏好或提升。成熟市场方面,美国上市公司在税改政策和美元弱势的影响下一季度利润增长超预期,创八年以来美股历史上盈利最好的一个季度,经济数据领先成熟市场国家。但市场也注意到美股估值仍处于历史高位,叠加外部不确定性,估值仍有调整可能;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一年半来新低,新订单和就业增速逐渐放缓,凸显了欧元区经济低于预期的风险。建议投资者关注估值处于低位且企业财报表现积极的港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