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靠知识赚钱吧!

多多说钱

  做新媒体具体分两大模块,就是内容和运营,内容为主运营为辅,没有内容再强的运营也没用,但运营也可以反过来“化腐朽为神奇”。这两大主题都很重要,要讲的话非一时半会能说得完,今天笔者会先讲内容,简单来说就是知识。

  想做新媒体的朋友不多,但“有知识”的朋友不少,所以笔者今天要讲的不止针对新媒体,而是把知识变现的范畴扩展到更多的层面,跟大家聊聊知识变现的一些门路()

  首先要承认,我们大都是“有知识”的人,不然也不会打开这篇文章。但要说靠知识赚钱,也是分等级的——

  第一层:知识劳动

  说白了就是上班。不同的是,过去资本雇佣体力劳工,现在资本雇佣知识劳工。

  在这一层级里的我们,可能有人掌握到一些专业的技能,也有人只懂得一些通用的技巧,至少我们有那么些可以为企业所用的知识,所以我们的价值可以用工资来衡量。

  很多人都不喜欢打工,因为成效低、来钱慢,但笔者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你,都是错觉。

  1、首先是成效低的问题。

  工作是个人积累专业知识的最佳场所,因为你身在这个场之中,天天都应该是实战中人,比外行人更为了解行内动态,除非你心理上本来就对这个方向有抵触,然后自动屏蔽和回避行业信息,所以才会什么都没学到,停留在自己刚好接触这个行业的样子。

  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方向,必不会被动对待,稍微积极一些看到了一点成效,会更有动力,然后良性循环,这才是理想的工作状态,除非你本来就是懒散的性子,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只想轻轻松松地到月底领钱。

  所以说到底成效低是个人的问题。

  有时候我也会想,文科出生的自己当初要是丢到别的行业中,现在会是什么个模样。按照我的性子,即便是不熟悉的领域,要混日子的话也不会太差,因为我从不抵触任何一行,而且每一行都有做得好的前人在,以他们为榜样、为目标,至少不会差。哪怕新媒体这样年轻的圈子,纵向可以探索微博、知乎、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等各个平台的发展历程,横向可以与外国的新媒体、国内的传统媒体做对比,再立体些还得吸收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熟悉新闻法等法律法规,没有7年时间,你都不敢说自己成为领域里的专家。

  一个职业角色是可以非常饱满的,但觉得成效低的朋友估计只看到了平面化的职工身份。

  2、其次是来钱慢的问题。

  笔者一直都奉劝大家把赚钱的念头更多地放在职业上,工作除了有助于个人积累知识以外,也是个人积累本金的重要来源。

  巴菲特说,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笔者补充说,在滚动前如果能搓一个足够大的雪球,后面会事半功倍。例如:

  本金1万元,年收益率10%,1年可以多1000元;

  本金5万元,年收益率10%,1年可以多5000元;

  本金10万元,年收益率10%,1年可以多10000元;

  从一个雪球滚成更大的雪球,会比从一片雪花滚成一个大雪球容易很多,而工作就是你搓雪球的地方。当你手上有一个大雪球的时候,你以后要从哪个方向滚动,都会容易很多,哪怕你不“滚”,在原方向上积累的知识和本金也不会差。

  其实知识变现的第一层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层级,在这里,我们兢兢业业、安分守己,可以获得市场认可的劳动报酬,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知识变现空间会很有限,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年薪50万的管理层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天花板,上升的通道收紧而个人的体力精力却在下降,要突破会很难,所以我们要及时地考虑晋升到后面的层级。

  第二层:知识共享

  在第一层级兢兢业业是不会错的,但绝不能限于知识的输入,还要争取知识输出,也就是第二层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的目的是为个人提供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是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来做知识修正,再者就是实现知识变现。

  怎么共享呢?渠道和平台都有很多,如果你能写,可以像笔者一样在公众号上和大家分享个人积累的知识;如果你会讲,也可以开通一些付费课程,找千聊、小鹅通;如果你会演,还可以选择直播视频,找抖音等平台……

  很多朋友都熟知自己领域内的知识,写出来问题应该不大。笔者在新媒体圈也混了有些日子了,如果说知识共享变现的话,有几个渠道是挺不错的,既有流量收入又有奖金收入。

  笔者说钱最开始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的,后期有点影响力了,圈子里又出现了很多新平台,都会来邀请入驻,还定期设立一些奖项,奖金都挺不错的。只要你有一篇原创稿件,就可以同时分发到多个平台上,争取收益最大化。

  虽然说起来轻巧,但很多人都写公众号,却没几个人能写下去的,原因除了坚持不住以外,还因为缺乏内容,也就是少了知识。

  之前有朋友在后台说自己的公众号做了很久了却做不起来,笔者也直接说了,不要把做公众号作为自己的主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上积累的经验写到公众号上,这些经验是你积累的、你所独有的,只要时机到了,就会引爆流量。

  比如蓝标BMW事件的作者,他的账号阅读平时是1W左右,然后那次的事件引爆了10W+阅读,不论事件真相如何,这位作者确实成功引爆了一回网络流量,但由于他的账号本身是写汽车的,这次引爆的流量没能给他后续的文章或者说整个账号作出延续性的贡献,影响力有限。

  回顾到今年3月,同样是与蓝标有关的另一件事,一离职的女员工在公众号上曝光蓝标的裁员手法,引爆了10W+,事件真相我们这些外人就不做评论了,就传播属性来看,这位作者也是成功了。(蓝标今年貌似被下降头了)

  与刚刚那位做汽车公众号的男作者不同,这位蓝标前女员工的公众号写的多是公关圈内的事,所以那波10W+为她吸引了不少关注公关圈的新粉丝,后续的阅读量也蹭上去了不少。

  举这个例子不是叫大家写爆料哈,笔者想说的是,公众号也好、今日头条也好,新媒体只是平台,重点还是内容,而你所在的行业有你的第一手资讯、第一手材料,别人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你只要在自己的行业里深耕,然后坚持输出,等待引爆点的出现,后续的流量自会跟上来。

  引爆流量毕竟还是小概率的事,可遇不可求,但细水长流也不难。比如一位老师把课件做好、论文角度新颖,上传到百度百库等平台,只要别人付费下载就可以收取被动收入。平台多的是,重点还是看你能否把知识成功输出,把事情做到精致。

  第三层:知识付费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有朋友可能会说风口已过,还可以做吗?

  老实说这几年我真不喜欢“风口”这个词。“风口”确实成就了很多人,但“风口已过”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想做就去做啊!大家在选择律师、公务员、医生这些传统职业时怎么就不会考虑“风口”这个问题,反而在新兴的行业里就怕风口过了,行业没前景了?

  知识付费的重点还是“知识”,是你提供的知识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过知识付费也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知识零售,一个是知识服务。

  像在第二层级知识共享中,笔者说开课程的事,其实在这里讲大都是知识零售,很多人卖的就是显性知识,把知识出售给别人,而这些知识很容易被别人复制,再来一次二手贩卖,这样的模式对个人品牌来说作用不大。

  有助于提升个人形象的是第二个层次的知识服务,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要收取相当的费用,现在很多理财师都往这个方向走了,过去在银行、在财富管理机构里卖产品的理财师,已不再是多数人的追求。知识服务的活儿虽累,如果没有网络流量支持的话,很多还苦(不挣钱呀),但职业追求所带来的满足感会比销售产品来的强。

  当然,很多事情如果能结合新媒体的话,效果就容易被放大。笔者一直都把新媒体当做工具,是平台,重点是内容和运营,如果你有很好的知识、有把握提供良好的服务,新媒体会是你强有力的工具。关注笔者说钱公众号的朋友,应该有一部分读者也认识大树老师,大树老师的知识付费课程既有显性知识体系的,也有知识服务体系的,每周针对市场行情做回顾和后续分析,实时回答学员的问题,当然收费也相对贵一些,一分钱一分货嘛!

  一开始做知识付费的人不多,现在所有人都做了,我们应该感受得到知识泛滥的现状,零售的知识优势不再,而与时俱进的知识服务则是知识零售所无法匹及的,也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事实上很多人的能力也只能去到知识零售这一层面,是业余副业,要做知识服务话,已经晋升到事业层面了,笔者目前也做不到。

  第四层:知识创业

  知识服务是知识创业的起步,但不是终极版。如果要给如何把知识变现做大做成功下一个定义的话,笔者想不出来,要是有这么一个定义,就会把创新限死,但创新创新,重点在“新”,所以知识变现是永无止境的。

  新媒体圈里,罗永浩开过得到专栏、papi酱做过付费社区、咪蒙也开过课……但大家都退出来了,精力有限、盈利也比不过主业,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用在主业上能赚更多的钱呀!

  罗永浩有自己的公司、papi酱有团队、咪蒙也在做矩阵……在创业的路上各有各的精彩,而且“钱途”可观。如果普通人也做到了这个层级,可以说非常了不起了。

  但别人的故事看看就好,不然你会怯场,以为自己永远都做不到,别忘了每个人都有过去,都曾在其他层级上摸爬滚打过。

  而知识变现是永无止境的,等到你的知识积累足够了以后,现有的模式可能会变,但你不用怕,因为重点是你心里有料。

  最后,知识劳动、知识共享、知识付费、知识创业这4个层级不是递进关系,赚钱的多少也未必与此顺序成正比,但可以肯定的是钱不是从学知识得来的,而是通过做事得来的。

  一个人没有知识在现在的社会上很难立足,但一个人拥有知识而不会去变现,那赚钱的空间就会非常非常的窄,所以你要精通一些知识,然后用知识去做点事,最好还是能赚钱的事。

  通过学习知识,然后利用知识来赚取体面的钱,何乐而不为?只要善于运用(这就涉及到运营了,所以你或许还需一个精通运营的伙伴),你的知识是别人无法拿走的,可以为你创造永恒的收入,所以研究知识变现会是一条非常不错的财务自由之路。

  从现在起,好好想想如何利用知识赚钱吧!不要总想着自己只是在打工了,多浪费青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