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行业房地产新三板市场股市期市债市研报宏观海外基金港股信息披露行情交流金牛奖新媒体
首页 > 基金 > 基金焦点汇 > 2017建行·中证报金牛基金系列巡讲 > 精彩观点

陶荣辉:高端制造业机会可期

作者:叶斯琦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12-11 10:02

  12月1日,在“2017年基金服务万里行——建行·中证报‘金牛’基金系列巡讲”上海专场活动中,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嘉实资本常务副总经理陶荣辉表示,展望2018年,去杠杆、补短板大概率是主线,未来看好消费升级和高端制造业投资机会,权益类资产依然值得配置。

  去杠杆、补短板仍是关键词

  在陶荣辉看来,近年来市场中一条较为明确的投资主线正是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陶荣辉表示,2016年去产能成为关键词,市场的特点就是剩者为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落后产能和周期性行业龙头获得更强的定价能力,催生了商品大年,并造就了股市的结构性机会,包括煤炭、有色、建筑等板块都有较好表现。到了2017年,市场主要围绕去库存进行,三四线地产大涨,同时消费升级也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2018年,大概率去杠杆、补短板仍是投资重点。”陶荣辉说,“去杠杆的核心是控货币,继续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机制。相比之下,补短板或是市场中更核心的一环。补短板要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供给侧改革从减法到加法,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是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他进一步分析,假设2017年GDP增速为6.9%,从理论上说未来三年6.3%左右增速就可以实现2020年GDP翻番的目标,经济底估计在6.5%左右。而金融去杠杆、房地产严调控、环保高压等又决定了经济有顶,因此GDP增速预计将继续在6.5%至7%区间内窄幅波动。他判断,2018年财政政策更加侧重“积极有效”,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不放松;存量经济带来更多的是结构性机会,增量经济主要带来整体性机会。“在这一背景下,消费在促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中起关键性作用。未来看好消费升级和高端制造业投资机会。”陶荣辉说。

  A股仍存结构性机会

  对于四季度大类资产配置,陶荣辉认为,权益类资产有望取得较好的表现,其次分别是商品、现金类、信用债、利率债。

  今年以来,全球股市表现可圈可点。A股方面,陶荣辉认为,尽管经济稳中放缓、货币政策中性,但A股盈利改善支撑股价,未来改革提速可能带来进一步投资机会。“从今年四季度起,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质量在提升。反映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盈利还是不错的,所以A股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陶荣辉说。

  境外股市方面,陶荣辉也表示总体看好。其中,美股尽管估值处于相对高位,但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此外,美国科技股、金融股盈利扎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股仍有向上空间。

  港股方面,在美股短期没有大幅调整风险的情况下,港股仍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港股前期涨幅较大,但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盈利改善继续支撑股价。特别是横向来看,港股依然是最便宜的市场,它的估值相对A股乃至亚洲其它市场,都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陶荣辉对港股依然持偏乐观态度。

  对于日本股市也相对看涨,因为日本是唯一尚未退出量化宽松的国家,经济处于持续改善中。相比之下,欧洲股市的未来展望或相对中性。陶荣辉说:“欧洲股市是今年全球市场的亮点,因为欧洲经济复苏是超预期的,港股今年的上涨其实也离不开欧洲经济的表现。不过在持续大涨之后,欧股可能会面临阶段性调整,随着服务业PMI回调、出口指标放缓,四季度欧洲经济复苏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警惕“预期差”

  其他大类资产方面,陶荣辉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中,原油在每桶40美元附近有较强支撑,原油反弹高度则受供给因素影响,基本震荡区间在40美元到60美元之间,波段性交易机会较多。相比之下,贵金属受全球实际利率中枢抬升影响,难有较好表现。不过,配置一部分黄金资产或能较好对冲尾部风险。

  对于债券市场,陶荣辉看多欧美信用品种,尤其是高票息信用品种,相比之下,利率债则偏空。境内市场中,利率及高等级信用出现配置机会,但趋势反转仍需等待,对低等级信用品种高度谨慎。

  全球汇率方面,陶荣辉认为,美元指数出现做多机会,四季度美元指数有望反弹。此外,波动率方面,坚定看好波动率放大的机会,因此期权投资正当时。

  陶荣辉提醒到,市场或仍存在一定“预期差”,例如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不会太差;PPI带动工业利润回升,或使部分限产行业复产;通胀可能超预期;美元或重拾升势等,投资者还需保持警惕。

  • 相关新闻


中证公告快递
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


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