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排查新能源汽车是否存在产能过剩

据财新报道,中国政府正在排查新能源汽车是否存在产能过剩。10月17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在《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宣贯会上发言时提及该信息,她未透露如果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将采取何种措施。

相关部门排查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情况

第一财经记者从一家参会企业的内部人士处独家了解到,针对新能源汽车产能的排查已经开始,该人士并未透露排查的具体方向和办法,仅对记者表示说是要“回头看”。所谓的回头看,按照他的说法,政府将追溯过去已经存在的新能源产能的利用情况。

包括比亚迪、上汽在内的车企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他们所在企业现在的产能情况来看,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包括上汽在内的多个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基本上都还是与传统汽车并线生产,并没有新增产能。而在此之前,上汽乘用车还因为产能吃紧,购买了日产在郑州的工厂以尽快实现产能提升。

“现在市场上存在部分已经拿到资质,有产能但是不去做研发、不去投入生产的企业,比如说此前一些生产客车、专用车、物流车或是改装车的企业,他们并没有打算在新能源行业进行投入,而是希望通过转卖赚钱。这可能是此次产能排查的重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政府相关部门此前已经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做出过摸底调查。

这类企业在业内被成为僵尸企业,在去年政府彻查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受到处罚。比如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吉姆西”),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就是通过重组此前已经濒于退市的苏州客车厂而来,在完成重组后,苏州吉姆西调转枪头,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其实并不具备研发、生产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能力。最终,这家公司因涉及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2.6亿元而被取消生产资质,高管因涉嫌诈骗而被刑拘。

类似于苏州客车厂这样的僵尸企业和产能在业内并不少见。王秉刚告诉记者,这虽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他们的存在可能会扰乱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秩序,如果政府不进行监管,后面可能会造成资金以及资源的浪费。

政府加强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力度趋势明显

我国从2009年开始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并从2010年开始提供财政补贴,在补贴及配套政策推动下,截至2016年末,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超过1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现有的企业之外,一些新的玩家也在进入这个行业。有数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为超10000亿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超2000万辆。记者根据企业对外披露的投资和产能信息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的投资项目已经超过50个,投资金额达到2300多亿元,规划产能超过200万辆。

对于这些产能,王秉刚说,政府整体上也会更加谨慎。他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发改委暂停了新的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原因就是业内议论新能源的“口子”开得太大,审批的数量相对来说更多,门槛不够高。目前政府正在试图提升新能源新增生产资质的申报门槛,原则上需要做到不浪费。

大量的资金入场,让各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群比比皆是,长三角珠三角由于配套较为成熟,成为新能源资金的重点涌入城市,而一些资源并不充足、甚至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三四线及边远城市,也都在积极争夺新能源资本和项目的落地。

但是,目前依然很难说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是否会存在过剩,一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规划产能并不等于实际产能,能否落地是一个问题。另外,也不排除很多企业拿出数字只是为吸引资本。

爱驰亿维联合创始人、CEO兼CFO谷峰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不应该对数字过多的解读。他告诉记者,比如说爱驰亿维的新能源总投资对外披露的金额是130亿元,规划总产能40万辆。但汽车的投资具有周期性,这些资金的投入周期可能是好几年,产能也会分批根据销量的情况综合考量。在初期,可能整体的投入会非常小。

虽然考虑到整个产业投资的特殊性以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量,但王秉刚认为,与此前相比,政府加强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力度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新能源汽车市场机会与风险需辩证看待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资本而言,都不宜冲动投资,盲目介入,而应该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全局,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沉没成本。

  在中国跃升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国家的背景下,排查新能源汽车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的消息不胫而走,昭示出相关部门对整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隐藏的部分风险的担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日益走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推力面临切换的关键时点,对于企业和资本而言,既需看到机会,也需警示风险,才能护航企业、甚至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风险,实际上官方早已有所关注。今年初,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就作出表态,在新能源客车、货车领域,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苗头,应该谨防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这种对产能过剩的担忧,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殊性。相对而言,传统汽车行业由于发动机、变速箱等诸多技术高门槛的限制,进入壁垒较高。但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除了包括电池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之外,核心的技术壁垒已经大幅降低,且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盈亏平衡点要低于传统汽车。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在资金多而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整个产业链必然会吸引企业与资本的胃口。

  这种吸引力可以看作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性竞争体系的搭建,而多方企业和资本的介入,是推动整个产业在竞争中走向螺旋上升的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会伴随着鱼龙混杂现象。例如,中国已经明确对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的补贴的时间表,届时相关车种销量下跌的预期也被业内认可,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和资本反而紧锣密鼓地赶在政策退坡和退出之前加大了对相关产业的投资,以图抓住享受补贴的尾巴。

  除了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之外,有多位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了另一个层面的担忧。由于产业发展规律的作用和此前技术的掣肘,2017到2018年,不排除前期的部分纯电动产品将因为电池寿命等技术瓶颈而出现问题的显性化,从而使前期在相关产品中赚足眼球和利润的企业为此背上包袱。这些风险,考验着企业长远运营智慧和经营战略。

  实际上,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部分其他产业,也或多或少存在有重复建设、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的风险。因此,无论对于何种产业来说,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资本而言,都不宜冲动投资,盲目介入,而应该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全局,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沉没成本。(以上内容综合自第一财经、财新网、证券时报等。)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