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圈"地震",四大快递巨头联手设立保险公司,是要抢谁的饭碗

  10月13日晚间,申通快递公告称,拟联合圆通、中通、韵达三家快递公司等,一起发起设立中邦物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暂定名,具体以工商登记为准),中邦保险采用发起方式设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

“三通一达”联手设立保险公司

  申通快递在公告中分析,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保险的本质是分散风险,保险的作用是补偿风险。物流行业特别是快递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尚缺少对快递行业的风险转移覆盖,缺少对快递公司及其业务的风险补偿。因此,快递企业联合组建专业的物流保险公司,有利于解决快递行业的经营痛点,分担、补偿快递领域的特殊风险,从而促进公司主营业务的健康发展。

   据申通公告披露,中邦物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注册地址为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雅苑路196号,中邦物流保险成立初期将以物流行业的保险需求为主,销售各类货物运输险、车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及意外险等产品。具体业务范围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以国家保监部门核定的范围为准)。申通快递称,此次拟发起设立保险公司,是公司推动实业与资本“两轮驱动”、实现构建公司“六大业务板块”良性生态圈的重要举措。发起设立中邦保险有利于优化公司的经营结构、拓宽和丰富业务领域,推进公司在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申通快递在公告中分析,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保险的本质是分散风险,保险的作用是补偿风险。物流行业特别是快递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尚缺少对快递行业的风险转移覆盖,缺少对快递公司及其业务的风险补偿。因此,快递企业联合组建专业的物流保险公司,有利于解决快递行业的经营痛点,分担、补偿快递领域的特殊风险,从而促进公司主营业务的健康发展。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申通称,本次对外投资短期来说虽是资产形态转移,由现金资金转换成股权投资,发起设立的保险公司短期也尚需要市场的培育;而长期来说,随着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发展,快递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以分担,快递公司服务质量及运营效率均能得到较大提升,二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发展将形成共赢、叠加效应,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

欲分羹万亿保险“蛋糕”

  据了解,按照国务院“新国十条”的规划,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 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左右(保险密度 3500 元/人),而2016 年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为3.1万亿元,意味着未来 4 年的复合增速在 13%左右,增长近 2 万亿元。无疑,这个空间体量很惊人。

  据了解,按照国务院“新国十条”的规划,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 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左右(保险密度 3500 元/人),而2016 年中国保险业保费规模为3.1万亿元,意味着未来 4 年的复合增速在 13%左右,增长近 2 万亿元。无疑,这个空间体量很惊人。

  有业内专家认为,从中长期而言,无论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保险资产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占比,较海外国家而言,中国保险业都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这也不难理解上述几家快递巨头为何一起携手,其背后瞄准的正是这万亿“蛋糕”。

  保险的本质是分散风险,保险的作用是补偿风险。物流行业,特别是快递行业发展迅速,传统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缺少对快递行业的风险转移覆盖,缺少对快递公司、快递业务的风险补偿。因此,通过发起设立保险公司,深度结合快递、物流行业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开发特色保险产品,服务于快递主业,有利于分担、补偿快递领域的特殊风险,有利于本公司快递、物流行业的更好发展。

  对公司而言,一方面,本次投资短期是资产形态转移,由现金资产转换成股权投资,通过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培育及与快递行业等的协同发展,公司将逐渐获得更多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随着保险业务与快递主业的协同发展,快递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以分担,公司将获得更好、更加稳健的发展前景,最终形成共赢、叠加效应,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据悉,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维持快速增长,2016 年业务规模站上 5 万亿台阶,增速超过 20%。其中,“三驾马车”规模相当,金融租赁业务规模约 2.04万亿元,内资租赁约 1.62 万亿元,外商租赁约合 1.67 万亿元。

  2016 年底融资租赁企业数量达到 7136 家,增速达到 58%。2017 年第一季度总量达到7626 家,其中金融租赁 63 家,内资租赁 217 家,外资租赁 7346 家。不过,尽管我国融资租赁交易额位列全世界第二,但是市场渗透率仅有 4%,远低于世界发达水平较低,潜在发展空间巨大。

  有业内专家表示,融资租赁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将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预见的是,融资租赁行业将受益于我国新增的产业发展需求,跨越式发展历史性机遇难得一见。

牌照能否获批有悬念

  其实在快递巨头抱团投“保”之前,BAT已领先一步挺进保险业,此外,小米、京东、乐视、唯品会等互联网、电商平台也对保险业“垂涎三尺”,在申请新设或收购保险公司的同时,还将保险中介牌照揽入囊中。

  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随着新锐资本陆续加入,保险公司的股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类别化,但是目前保险公司产品方面尚未出现明显分化,大家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

  有不少市场人士提出疑问:与传统大中型保险公司相比,新锐派系的保险公司面临着分支机构较少、经营区域受限的问题,如何来提高保险业务保费规模?

  这样的疑虑不无道理。一家保险公司高管直言:“保险是个专业复杂、又特别强调风控的行业,尤其是在从严监管背景下,需要股东抱以长期持续经营的态度,而非一时兴起、时进时退。这些电商、快递巨头虽然在各自行业中是专家,但不一定能在保险业‘玩转’。”

  相较于对这些行业新锐发展前景的担忧,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已经或即将申报的保险牌照能否如愿获得。监管严把保险公司股东关的形势越发明朗,从今年保险牌照的批筹数量来看,比往年明显减少。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