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报:11省GDP超3万亿

  各个地方省份的2017经济年报在近日纷纷揭晓。2017年,多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迈上新台阶,目前,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共有11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和上海。

各个地方省份的2017经济年报在近日纷纷揭晓

广东GDP总量将近9万亿元,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江苏、山东、浙江分别首次突破8万亿、7万亿、5万亿元的大关;四川和湖北均超过3.65万亿元,福建和上海首次跨过3万亿元。此外,东北、山西等地的经济增长已开始呈现回暖态势。

  各个地方省份的2017经济年报在近日纷纷揭晓。

  记者根据对各地统计局及各地两会发布的数据进行梳理后发现,2017年,多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迈上新台阶,目前,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共有11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和上海。

  具体来看,广东GDP总量将近9万亿元,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江苏、山东、浙江分别首次突破8万亿、7万亿、5万亿元的大关;四川和湖北均超过3.65万亿元,福建和上海首次跨过3万亿元。

  此外,东北、山西等地的经济增长已开始呈现回暖态势。

  多省份迈上新台阶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有所扩大,2017年,广东GDP占全国的10.5%,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若按照2017年的平均汇率计算,这一年广东的GDP折合美元达到13312亿。2017年广东有望继续赶超全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13的西班牙和第12位的俄罗斯,直逼第11位的韩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肖鹞飞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转型升级起步较早,成效也比较明显。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紧随其后,2017年江苏GDP达859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增速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

  2017年,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实现GDP 72678.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

  浙江2017年GDP达51768亿元,连续22年居全国第4位。

  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浙江这几年主要抓住信息经济的新动能,主打智慧经济、智慧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新亮点。

  福建和上海也都实现了新突破,这两地的经济总量均首次跨过3万亿元大关。从城市经济来看,上海是我国首个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城市。

  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表示,这是上海经济平稳增长“自然而然”会出现的情况。汤汇浩表示,GDP突破3万亿元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上海经济的新起点。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起点上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在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下,上海经济创新动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能源重化省份回暖

  在增速方面,2008年以来持续多年的“西高东低”格局,逐渐演变为“南高北低”的态势。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共有1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达到或超过8%,这其中,除了位居第10的陕西、位居第6的安徽属于南北交界外,其他省份全部来自南方。

  2017年,西南地区省份的增速继续领跑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增速前4名的省份均来自西南地区,贵州和西藏均超10%,云南和重庆也都超过了9%,四川以8.1%的增速位居全国第7。其中,贵州去年GDP增速10.2%,位居全国第1位。

  此外,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几个省份表现也很不错,江西增速达到8.9%,位居全国第5,安徽达8.5%位居第6,湖南也达到了8%。

  与此同时,对东北三省、内蒙古、天津和甘肃这些过去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地区而言,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不少省份已出现明显回暖的态势。

  2017年,辽宁实现GDP2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2%。相较2016年的负增长,辽宁经济有很大的改观;黑龙江2017年GDP总量首次突破16000亿元大关,实现16199.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最高。

  煤炭大省山西2017年全省实现GDP14973.5亿元,GDP增量超过去五年增量总和;年度经济增长7%,自2014年以来首次步入合理区间。

单位GDP税收产出哪家强

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北京、广东、浙江这些东部发达省市单位GDP的财政产出率比较高,新疆、山西、重庆等部分中西部省份相对靠前。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和不再唯GDP论政绩的引导下,部分地方主动挤出GDP水分,引发外界关注。

  如果地区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就无法反映地方真实客观的经济发展形势。除了GDP外,还有更多维度可以观察地方经济状况。区别于GDP受数据质量影响,财政收入是进入国库的真金白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其中税收收入与经济运行关系更为直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单位GDP的财政收入产出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作为指标,盘点了2017年各省财政收入数据,作为衡量地方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个观察视角。

  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北京、广东、浙江这些东部发达省市单位GDP的财政产出率比较高,新疆、山西、重庆等部分中西部省份相对靠前。

  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这些东部发达省份和地区,经济整体效益较好,附加值较高、利润丰富的高端产业较多,还有显著的“总部经济”效应,使得这些省份享有较高的税收红利。新疆、山西等资源省份排名靠前,主要受短期价格因素影响,为经济转型获得时间。重庆等部分中西部省份排名靠前,一定程度上说明其经济运行质量相对较好。

  京沪单位GDP

  产生税收约四成

  上海、北京单位GDP的财政产出率遥遥领先,两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比重分别为22%、16.3%。

  这意味着上海每100元GDP中,依照现行财政体制分配规则,归属上海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22元,北京获得的地方财政收入有16元。很多中西部省份每100元GDP中,归属地方的收入只有七八元左右。

  按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归属地方政府的收入只是一部分。如果看上海、北京两地实际征收的税收收入,数据更为惊人。

  上海2017年GDP规模为3万亿元,上海税务部门2017年组织的税收收入约1.28万亿元(不包括海关代征税收约3373.8亿元)——单位GDP能产生超四成的税收收入。

  北京的税收产出率也很高,北京2017年GDP为2.8万亿元,北京税务部门2017年完成各项税费收入1.27万亿元(包括部分非税收入)——单位GDP能产生将近四成的税收收入。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跟上海、北京的产业结构有关,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企业比较多,这些企业税收贡献度更高。再者,上海、北京都是大城市,企业比较聚集,征管效率比较高。还有很重要的因素是总部经济,别的地方税源产生的税收,部分汇集到企业总部所在地,比如企业所得税实行总部汇算清缴,也推动这些城市税收规模的做大。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跟地方的产业结构有关,不同产业的税负不同,比如农业、农产品(7.890, -0.07, -0.88%)是免征增值税,农业税负较低,而工商服务业税负相对要高。再者就是总部经济,会导致税收的跨地区流动,GDP计算地与税收征缴地未必一致,也导致税收与GDP比例上的差异。

  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北京农业占比较低,三产占GDP比重较高,分别为69%、80.6%。二产多为高科技企业,三产有消费、高端服务业带动,成为两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17年工业、商业财政收入贡献全市收入增量九成,科技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北京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拉动作用凸显,现代制造业增收明显,全市规模以上消费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对北京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持续保持30%,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总部经济在两地表现明显,北京尤为突出。盈利规模巨大的大型央企总部基本在北京,使得北京税收结构很有特色。北京税务部门完成的各项税费收入中,占比规模最大的为企业所得税,2017年北京企业所得税完成5929.9亿元,占比为46.4%;其次才是增值税3327.6亿元,占比约26%;然后是个人所得税1610.3亿元,占比约12.6%。

  广东、浙江结构转型见成效

  广东、浙江的财政产出效益也很高,如果考虑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存在注水的可能,税收与实体经济关系更密切,两省“税收/GDP”接近10%,比大部分省份的5%-6%的水平要高不少。

  广东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3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达到8869.9亿元,占比约78.4%。同期浙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580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4940亿元,占比为85.1%,该比例在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广东、浙江的产业结构更具普遍性。广东2017年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52.8%,三产增加值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浙江2017年二、三产结构与广东相当,分别占比43.4%、52.7%。

  工业对于广东、浙江都很重要。1月25日,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陈向新接受媒体采访表示,2017年广东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是,实体经济持续向好,集中表现为工业经济全面回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工业中占比最大的制造业产能过剩,是各地都面临的经济转型阵痛,各省都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广东、浙江的优势就是转型走在前头。

  广东是怎么做的?陈向新表示,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继续提升,服务业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广东经济结构深入优化调整。

  结构转型取得具体效果,工业中的三大支柱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增速较快,这三大行业增加值对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比例超过六成。此外,市场需求旺盛的工业机器人(19.900, 0.23, 1.17%)、无人机、太阳能(5.550, -0.02, -0.36%)电池等产量增幅很高。这些共同推动广东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7.2%,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陈向新指出,随着工业生产的回暖,与其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加快发展,201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

  与广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成绩类似,浙江也在加快转型。浙江较活跃的民营企业抓住了以数字经济、“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也是浙江经济的一抹亮色。2017年浙江新经济增加值1.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853亿元,增长16.7%。

  新疆、山西

  资源省份“逆袭”

  如果说东部发达省份得转型先机,在较好的基础上继续维持领先状态,2017年部分资源省份则出现了“逆袭”。新疆、山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为13.3%、12.5%,排名靠前,两省财政收入表现突出。

  山西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9.9%,一举扭转之前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其中,由山西国税部门征收的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了62.51%,企业所得税增长了34.3%——两大主体税种一改前些年负增长态势,获得超高增长。

  山西社科院财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武小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山西2017年财政收入恢复增长,且增速较高,这跟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煤炭价格好了,财政收入自然就高了,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山西近年来一直在提转型,希望改变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但是转型也需要时间。下一步,山西不会仅仅依靠煤炭资源,包括打造资源型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等,都是山西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

  山西2017年实现GDP14973亿元,增长7%,增速超出年初预期。不过,1月25日召开的山西“两会”释放消息显示,2018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呈现谨慎乐观状态,其中GDP预计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

  重庆经历动能切换

  重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为11.6%,排名也相对靠前。

  重庆2017年财政收入表现并不突出,财政收入增速仍在下行通道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了3%,相较2016年增速腰斩,不过税收收入增速相对较高,达到了7.3%。

  对比重庆2017年GDP增速9.9%,财政收入表现平平。不过,重庆财政收入也真实地反映了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阵痛。

  重庆市财政局对2017年累计到11月份财政数据分析显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等减收,造成非税收入下降;汽车制造业减收,造成工业税收负增长。

  重庆国税局对税收收入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出新兴行业发展向好,传统行业税收下滑的现实。2017年前三季度,重庆的信息技术、电气器材、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增幅超过25%;汽车、卷烟和电力等传统行业减收较大,降幅达到了10%。

  其中,汽车行业国税收入规模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由于新车型较少和市场竞争激烈,占重庆全市汽车税收7成的“长安系”量价双跌,税收贡献减弱。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能到10%,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重庆发展效益还不错。因为很多地方扶持的产业,或者财政给予较多补贴,或者属于藏富于民的产业,财政收入贡献不高。重庆传统的汽车、摩托车行业,以及作为笔记本电脑的全球代工,是市场化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利润,财政贡献度相对高一些。

  至于像江西、甘肃等省单位GDP产出的财政收入相对较高,背后原因也类似。不过,陈耀表示,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占比,不能忽视背后征管的因素。地方政府要避免出于财力紧张的压力,加重企业负担的现象。

地方两会勾勒国企改革新图景

地方两会近期密集召开,各省、区、市新鲜出炉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勾勒了地方国企改革新图景。青海省提出,推进混改、员工持股,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线铁路、油气、电信等领域。

  编者按:

  1月24日至26日,地方两会密集开幕,北京、天津、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广东、浙江、河北、云南、江西、青海、内蒙古、广西、吉林、江苏、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宁夏等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做强做优做大,已经成为这些省份的共识。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以国资改革带动和引领国企改革的趋势正在明朗。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呼之欲出,国资委“双百行动”展开,2018年地方国企重组、混改、上市将多点开花,点燃市场投资热情。

  地方国资改革潮涌,资本市场也随之动作频频。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呼之欲出,地方上市公司将是亮点。国有资产价值重估将成为今年重要的投资机会。试点名单明确后,地方国企改革主题投资有望迎来“风口”。


  发力资产证券化

  多个省、区、市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今年国企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混改进一步提速。北京、上海、江西、宁夏、新疆、四川等地积极推进省属企业上市及资产证券化。山西、河北、青海、宁夏、广西等地力推员工持股试点,尤其是江西明确提出今年5家企业将试点员工持股。

  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推动省属重点企业引资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比提升,支持优势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青海省提出,推进混改、员工持股,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线铁路、油气、电信等领域。

  甘肃省提出,2018年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公路、民航、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加快国企国资改革。基本完成区属产业集团组建和平台建设,推进国有资产向资本转化,在二级法人层面推进国企混改试点。

  宁夏自治区提出,深化混改和员工持股试点,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

  重庆市提出,2018年,重庆将推进国企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

  北京市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一级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上市。

  上海市提出,三分之二的竞争类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山西省提出,优化国资布局,实施“腾笼换鸟”,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有效参与混改。开展科技类子企业员工持股试点。

  河北省提出,继续抓好国企改革10项试点,加大混改力度。

  江西省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成第二批5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

  云南、山东等地国资委明确了混改、上市任务清单。云南省国资委表示,正在推动城投集团、能投集团、工投集团、诚泰保险和贵金属集团等5户企业集团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山东省国资委表示,推进泰山财险等2至3户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推动2至3户省属企业整体上市,推进齐鲁高速等6户企业在A股、H股上市。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指出,预计今年国企混改的突破将向纵深发展,形成由点到面、上下联动、南北呼应的新局面,东北、华北地区将是重点。下一步,国企混改可能呈现战略投资更活跃、由“混”向“改”过渡更多、试点引领更突出、混改运营机制更成熟等特点。

  推进并购重组

  重组并购是各地新一年发力的重点。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成10户以上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85%以上集中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90%以上集中到百亿元级大企业大集团。

  广东省提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70%以上集中到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大力推动省属国企优化重组,加快重组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港口等基础设施功能公司。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打造省属金融控股集团。

  上海市提出,2018年,上海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国资监管机构、国资运营平台和国有企业联动改革,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

  山西省提出,促进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中高端、优势产业集中。引入战略投资,推进专业化重组,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重庆市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重点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加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

  湖南省提出,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与企业整合重组,将省属国企整合至24户左右。

  内蒙古自治区、广西自治区也提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战略性重组。

  “2018年将是一个重组大年。”李锦指出,除央企外,各省市地方国企的重组任务也很重。未来各地将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将进入行业、企业重新洗牌阶段。

  挖掘相关投资机会

  地方国资改革潮涌,资本市场也随之动作频频。

  截至目前,共有38家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项或资产重组处于停牌状态。近期云南能投、锦州港等8家上市公司均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

  1月22日,山西汾酒宣布停牌。1月19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汾酒集团正在筹划重大事项,或涉及上市公司股份变动。

  1月17日,云铝股份、驰宏锌锗发布公告称,云南国资委正与相关方筹划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同一天,云南铜业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铝业集团正与云南省国资委进行深化合作相关事项。这3家公司的停牌事项均与国资国企改革密切相关。

  分析人士指出,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呼之欲出,地方上市公司将是亮点。国有资产价值重估将成为今年重要的投资机会。试点名单明确后,地方国企改革主题投资有望迎来“风口”。

  上实投资董事长周道洪认为,国企混改引入社会资本将直接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改善公司治理。混改工作有望全面提速,大混改时代正在开启,资本市场则是混改的重要战场。

地方两会聚焦国企改革 侧重点各有不同

  1月24日至26日,地方两会密集开幕,北京、天津、河南、湖南、湖北、甘肃、广东、浙江、河北、云南、江西、青海、内蒙古、广西、吉林、江苏、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宁夏等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做强做优做大,已经成为这些省份的共识。不过,记者梳理发现,因各地在国企资产规模、推进国企改革进度上的不同,2018年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在推进国企改革进度较快的一些地方如广东等,提出进一步对省属国企进行重组整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8年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70%以上集中到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大力推动省属国企优化重组,加快重组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港口等基础设施功能公司。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打造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管理层市场化选聘等改革试点。

  记者了解到,广东当前省属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为“深度重组”。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合并同类项”的战略性重组,按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深度整合;二是“化学式重组”,通过业态关联、协同、融合,实现能量倍增。

  湖南省在国企整合上提出了具体的目标。2018年,湖南省将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与企业整合重组,省属国企将整合至24户左右。2017年,湖南省属国有企业已从36户整合至29户,完成了“整合至30户以内”的年度目标。

  吉林、贵州等省提出,推动重点国有企业引资重组和进行战略性重组,其中贵州要求国有资本85%以上集中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90%以上集中到百亿元级大企业大集团。

  相对而言,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在国企改革方面的重点工作更侧重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其中,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优化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好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试点,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战略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一级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上市。天津市代市长张国清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按照“一二三”总体思路,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类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优质增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河北、云南等省将在推进国有企业统一监管上加大力度。江苏省省长吴政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省属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做好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试点,利用资本市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庆市表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深化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河北省长许勤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继续抓好国企改革10项试点,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推进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2018年云南将全面完成省级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河南、青海等省将在处置“僵尸企业”、降低债务率和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工作上做文章。河南省将持续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全面完成1055家“僵尸企业”处置工作。青海省要求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宁夏提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试点,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考核,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全面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等。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