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重头戏”还在后面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3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决定已在较大程度上被市场消化,北京时间14日晚间即将公布的欧洲央行政策决定才是“重头戏”。

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加息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3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3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美联储当天结束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5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就业市场继续保持强劲,经济活动稳步扩张。近期数据显示美国家庭消费增长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强劲增长。美国整体通胀和剔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通胀水平都已接近美联储2%的目标。

  声明说,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大致平衡,美联储预计美国经济中期将持续扩张,就业市场将保持强劲,通胀率将处于美联储“对称性的2%目标”附近。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8%,略高于3月份预测的2.7%;美联储预计2019年和2020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与3月份的预测一致。

  此外,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共加息4次,多于3月份预测的3次;美联储官员预计2019年和2020年将分别加息3次和1次。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明年1月开始,每次货币政策例会后都将召开美联储主席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解释货币政策决定。目前,美联储主席仅每个季度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

  自2015年12月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加息7次,并开启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以逐步退出金融危机后出台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新华网)

欧洲央行会议更是“重头戏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决定已在较大程度上被市场消化,北京时间14日晚间即将公布的欧洲央行政策决定才是“重头戏”。

  美联储于北京时间14日凌晨一如预期宣布加息25基点。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决定已在较大程度上被市场消化,北京时间14日晚间即将公布的欧洲央行政策决定才是“重头戏”,届时外界将关注该央行是否会对何时结束大规模量化宽松(QE)作出暗示。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此次美联储会议并非特别重要,更需关注的是欧洲央行的政策会议。欧洲央行大概率会公布目前QE政策的退出时间表,甚至有可能会给出加息的时间表和方向。投资者也预期,如果退出QE的步伐进一步明确,在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会议结束之后,外汇市场将得到较为明确的指引。

  FXTM富拓研究分析师钟越也认为,此次欧洲央行例会备受关注的理由是,上周有多位欧洲央行官员集体发声呼吁开始考虑结束购债计划,令投资者对本周欧洲央行设定结束QE的时间寄予厚望。不过,全球贸易摩擦或促使欧洲央行冲淡市场的紧缩预期,7月份可能才是释放结束QE信号的更好时机。

  但他也表示,只要欧洲央行考虑结束QE,再加上几位央行官员的讲话,欧元都预计将获得支撑。目前欧元对美元汇率上修行情完好,仍有继续反弹至1.20的机会。(中国证券网)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按兵不动

美联储迎来年内第二次加息,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按兵不动。

  美联储迎来年内第二次加息,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按兵不动。

    14日,央行开展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具体为700亿元7天、500亿元14天和300亿元28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持平于前期。鉴于当日有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700亿元。

  北京时间1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目前市场流动性处于均衡态势,但跨月资金需求上涨。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多数上涨,隔夜Shibor和1个月Shibor分别上行0.5个基点和1.4个基点,分别报2.589%和4.101%。

  2017年3月、12月和2018年3月,我国央行都在美联储加息的当日相应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而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仅小幅上调5个基点。

  除此次加息之外,市场预期年内美联储还可能有1至2次的加息。而美联储的预测表明,到2019年美国可能仍处在加息周期之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目前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差距仅能容纳2次5个基点的加息,而宏观经济指标不支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因此在未来的美联储加息进程中,我国货币当局可能不会每一次都亦步亦趋,而会根据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自主确定合意的政策利率水平。(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