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又加息 欧洲央行继续“按兵不动”

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14日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预期将延长购债计划至2018年12月全部结束,同时在2019年夏天以前不会升息。 本周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这是2015年底以来的第七次加息。

欧洲央行对收紧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审慎

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14日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预期将延长购债计划至2018年12月全部结束,同时在2019年夏天以前不会升息。

  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14日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预期将延长购债计划至2018年12月全部结束,同时在2019年夏天以前不会升息。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决定表明欧洲央行对收紧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审慎。

  货币政策会议纪要说,欧洲央行将继续执行目前每月3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直到2018年9月底。2018年9月之后,如果相关数据证实欧洲央行理事会的中期通胀预期,购债规模将降至每月150亿欧元,2018年12月以后购债计划将完全结束。

  欧洲央行还预计,至少到2019年夏季,关键利率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如果有必要,利率水平将继续保持不变,以确保通胀的变化与持续调整的预期保持一致。

  在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欧洲央行理事会“并未讨论”明年夏天后将会加息的问题。他说,由于不确定性仍然很高,是否加息取决于近期将公布的经济数据。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决定较此前有不少调整,引发了金融市场相当大的波动,但并不意味着欧洲央行对货币政策收紧持更积极的立场。

  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购债规模的缩减程度低于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此前的预期;其次,无论购债规模的缩减还是结束都是有条件的,如果通胀不像预期那样发展,欧洲央行可以改变主意;第三,公开承诺至少一年内不会加息。

  事实上,由于上周欧洲央行鸽派官员对通胀的发展表示了不同寻常的乐观,金融市场专家普遍预期欧洲央行会在目前每月300亿欧元购债计划于9月结束时削减购债规模,直至年底结束。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执行委员会成员普拉特一直是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上周,他改变了论调,公开表示通胀预期越来越符合欧洲央行的目标,一旦判定通胀已经达到设定的标准,购债计划将终止,届时对政策利率的前瞻指引也将进一步调整。

  随后,德国、荷兰等国央行行长也纷纷表示,应尽快宣布结束购债计划。

  为刺激欧元区经济复苏,欧洲央行自2015年3月开始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之后一段时间购债规模增至每月800亿欧元。今年1月开始,购债规模下降至300亿欧元。(新华网)

美联储加息将引发全球金融再平衡

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对本次美联储加息早有预期,但此次加息仍具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美联储危机应对政策的退出,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再平衡。

  本周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这是2015年底以来的第七次加息。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对此早有预期,但此次加息仍具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美联储危机应对政策的退出,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再平衡。

  退出危机应对政策源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当前,美国经济运行整体稳健。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2.3%,2018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继续增强,5月份失业率为3.8%,为18年来的低点,市场预期今年失业率将降至3.6%。经济活动整体活跃,家庭支出回升,企业固定投资继续强劲增长,美联储预期今年美国经济增长2.8%。过去一段时间,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失业率维持低位,但通货膨胀表现低于政策目标。去年以来,美国物价表现良好,确认了回升态势,当前美国通货膨胀已接近2%的目标。

  基于当前美国整体经济形势良好,特别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完美组合,再次确认了增长动力强劲,具备货币政策退出危机应对模式的基础。在此次加息决议声明里,美联储放弃了一段时间内保持利率在足够低的水平以提振经济的承诺。未来,美联储进一步渐进式加息,将与中期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劳动力市场强劲,以及通货膨胀接近2%保持一致。

  货币政策从危机应对模式到退出,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了前所未有、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的国家甚至推出负利率,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金融运行的轨迹。

  不可否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有效遏制经济危机蔓延、修复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作用突出,但也带来资产价格狂飙的副作用。特别是各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动力不平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尽相同。危机应对政策的退出,表面上看是危机应对政策的反向操作,但实际上二者的传导机制并不对称,双向作用不平衡。从危机应对政策退出到货币政策正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惊险一跃,既无历史经验可鉴,也无成熟规律可循,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在全球经济利益相互依赖、相互交织的现实环境下,不排除有个别国家获利、多数国家受损的可能。

  美联储率先从危机应对到货币政策正常化,将启动全球金融市场再平衡进程。一是启动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美联储加息后,中国香港也跟随加息25个基点。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退出危机应对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具备,欧元区经济、英国和日本通货膨胀都有回升,经济活动趋向活跃,欧洲央行6月14日发表声明称QE将在12月份结束。美国退出危机应对政策,将推升全球范围内的美元资金成本,带动全球资金成本中枢上移,逐步实现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

  二是启动全球资产市场价值中枢再平衡的进程。利率是资产价格中枢,美联储退出危机应对政策,标志着全球金融市场极度宽松货币环境的拐点。虽然主要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与美联储不同步,但在开放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和资本流动的三元悖论支配下,全球资金价格中枢上移趋势基本确立,这必将引发全球范围内资产价格调整,股票市场波动将会加剧,高房价面临下调压力。

  三是启动全球汇率再均衡的进程。伴随着美联储缩表进程有序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美元短缺,将加剧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压力,推进全球汇率市场再均衡的进程。近期,美元流动性压力已经从阿根廷、土耳其蔓延至巴西,本币贬值压力显著增大。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跟随美联储加息,一定程度上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但加息会让疲弱的国内经济雪上加霜,甚至引发个别国家经济危机。

  为应对美联储加息和退出危机应对政策可能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和汇率市场波动,我国应未雨绸缪,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动力,统筹推进重大金融风险攻坚处置,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经济参考报)

新兴市场继续承压

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变化,新兴市场货币可能进一步承压。

  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中国香港金管局、沙特央行紧随其后,均宣布加息25个基点,以对冲当地货币面临的走低压力以及缓冲流动性趋紧的状况。

  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变化,新兴市场货币可能进一步承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认为,“鹰派”加息也是对美国经济基本面增长前景的确认,除非遭到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冲击,否则短期来看美国经济相对欧元区、日本等其他国家增长更为强劲,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节奏相对其他央行也更快。

  在此前美联储的加息节奏下,美国货币紧缩步伐就已经大幅超过新兴市场承受程度。近期,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爆发货币危机,印度、印尼两国央行也呼吁美联储放慢紧缩步伐。阿根廷央行在一周内接连3次加息,4月份从27.25%上调至30.25%,之后又分别于5月3日和4日上调至33.25%和40%,共上调1275个基点。土耳其里拉在年初开始下跌,截至目前,里拉今年总跌幅已超过20%。5月24日,土耳其央行紧急会议后,上调利率300个基点至16.5%,6月8日,土耳其再度超预期加息至17.75%。此外,巴西、印尼和墨西哥等国的金融市场同样震荡加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对于新兴市场而言,贬值压力使得这些国家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来控制汇率。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美元负债较高、贸易赤字较大的,最容易受到美联储加息影响。接下来,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美元负债较高的企业和国家债务成本会继续上升,温彬认为,叠加货币错配的因素,新兴市场债务风险可能更加突出。

  鄂永健预计,下半年美元指数还会进一步上行,甚至可能再创阶段新高,届时部分新兴市场货币还将承受贬值压力。(经济日报)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