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养老金保值增值 基金公司备战养老目标基金产品

3月2日,备受期待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正式发布,并从即日起施行。多家公募基金均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准备相关材料,筹备产品上报,但暂时不方便透露产品形式和进展。

基金公司积极筹备养老目标基金产品

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筹备产品上报。尤其是首批获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他们的产品和人才配备更加完善,在争夺行业内首只养老目标基金上看点十足。

  此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养老金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就曾提到,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刻不容缓,各方共识正逐步达成,公募基金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投资业绩和行业声誉,已成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力军,要在第三支柱的建立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际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公募基金都是养老金投资和管理的主力军。这与公募基金的规范透明运作、严格监管、专业化分工与管理、以投资者利益为本是分不开的。那么,作为养老金投资和管理的主力军,在中基协发布《通知》近一周的时间后,他们对于养老目标基金的筹备情况如何呢?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采访了目前管理规模排名靠前的十几家基金公司,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筹备产品上报。尤其是首批获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他们的产品和人才配备更加完善,在争夺行业内首只养老目标基金上看点十足。而当记者问及正在筹备基金的具体形式和进展时,各基金公司均对记者表示“暂不方便透露”。

  深圳一家中型公募的内部人员向记者透露,该公募也准备了一只FOF型的养老目标基金,目前筹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基金经理还需要通过FOF考试,再去协会注册养老目标基金经理资格即可。

  华夏基金除正在基金筹备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外,还在做一些投资者教育方面的工作,发布相关文章,让投资者了解养老目标基金的特点以及适合的人群等,此类投资者教育方面的文章,正以专栏的形式刊发在《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证券日报)

公募基金成为养老金投资领域主力军

过去10多年,公募基金在养老金投资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养老金保值增值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公募基金已成为我国养老金投资领域的主力军。

  过去10多年,公募基金在养老金投资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养老金保值增值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2017年6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的《2016年社保基金年度报告》,2016年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19.40亿元,投资收益率1.73%;截至2016年,自基金成立16年以来,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8227.31亿元,基金权益年均投资收益率8.37%,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约6.04个百分点。

  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介绍,中国企业年金指数按《企业年金管理办法》要求构筑投资组合,根据权益类基金占比构建了保守型、防御型、平衡型、积极型与激进型5个分指数,使用三星级基金的历史真实收益率来模拟5种不同风险偏好下企业年金的业绩表现。结果显示,自基期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5个分指数的业绩表现与稳定性均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保守、防御、平衡、积极、激进型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6.83%、6.92%、6.98%、7.02%、7.03%,同期沪深300指数平均年化收益率为-0.24%。数据表明,公募基金是养老金和FOF资金理想的投资工具。

  而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7年5月公布的2016年企业年金“年报”数据,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在2016年首次破万亿,积累基金达11074.62亿元。实际上,企业年金投资范围的界定非常严格,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不得超过30%。在此情况下,公募基金还是充分发挥了资产管理上的优势,取得了可观收益。人社部自2012年起开始公布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数据,截至2016年末,基金、保险、券商管理资产占比分别为37.99%、8.27%、52.68%。2016年企业年金全年投资收益296.15亿元,全年平均投资收益率3.03%,而近10年的平均值为7.57%。服务第三支柱建设

  中国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曾对媒体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公募基金是全球养老金投资的重要参与者,是运作最规范的财富管理机构,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同时,我国的基金托管制度比国外更加严格,除了基金管理人外,托管人也承担受托人义务,也就是常说的双重受托。基金作为标准化产品,具有低门槛、多样化、小额账户管理经验丰富、运作规范、操作灵活方便等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个人养老金投资者的需求。

  目前,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以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已形成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两大制度平台,实现对社会成员的全覆盖。以单位主导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及职业年金制度已完成制度构建,并取得较快发展。但以个人主导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较为滞后。博时基金表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均衡发展,无论哪一支柱发展滞后,都会加重另外两个支柱的压力,影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3月2日,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养老目标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养老金投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养老目标基金发展初期主要采用FOF的方式运作,采用成熟的投资策略,力争长期收益;设置封闭期或最短持有期限,避免短期频繁申购赎回;鼓励基金管理人设置优惠费率,让利于民,支持长期投资。

  业内专家表示,指引的发布是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金的里程碑。工银瑞信基金表示,指引公募基金行业更好地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我国居民养老“一站式”服务方案的形成和第三支柱的体制建设。

  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兼会计部主任贾文勤表示,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责任共担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是各国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共识。当前,因为其产品线丰富,长期投资回报稳健良好,运作机制透明规范等优势,成为第三支柱养老金计划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也有利于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直接融资,实现民生保障和服务实体的双赢。

  展望未来,公募基金成为养老目标管理人,应立足当前,志存长远。鹏华基金表示,一方面,要有长期意识,帮助投资者做长期的养老规划;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努力达成中短期的投资目标。养老金的管理对资产安全性、运作规范性有更高的要求。(中国证券报)

养老金发展潜力到底多大?

国际经验表明,养老基金是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而公募基金又是养老金投资的主力军。那么,我国养老金的发展潜力到底多大?

  养老金入市的影响力有多大?国际经验表明,养老基金是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而公募基金又是养老金投资的主力军。

  美国401(K)计划(美国第二支柱养老金中占比最大的计划)落地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推出后,由于401(K)计划在税收、账户转移等方面拥有多个优势,且可以用于投资多种资产,很快成为美国诸多雇主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

  401(K)计划在大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对美国基金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发布的《2016年度美国投资公司发展报告》,美国的共同基金(相当于的我国公募基金)继续维持其在养老金中的主要地位:在缴费确定型退休计划——DC(美国第二支柱养老金)中,共同基金的资产占55%;在个人退休账户——IRA(美国第三支柱养老金)中,共同基金的资产占47%。

  也正因此,养老基金迅速发展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股票总市值中养老基金一直都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占总市值的比例在40%至55%。

  美国养老基金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基金人士对中国养老基金发展的前景充满了期待。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王栋此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01(K)入市后,养老金在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压舱石”。所以,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以养老、教育等为目标的生命周期基金。

  王栋称:“现有我国养老金(指第一、第二支柱)入市条件苛刻,且增量有限。而随着第三支柱加速建设,未来股市增量资金的前景可期。”

  那么,我国养老金的发展潜力到底多大?

  据了解,我国提出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属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补充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第二支柱是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指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保险。

  国开证券发布的一组对比数据很有说服力:我国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合计的养老金规模在2016年底约有5.5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7.39%,占股票总市值比重10%。而截至2016年底,美国养老金总规模2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140.89%,占股票市场总市值比重达95.93%。

  可见,与美国相比,我国养老金总量无论是相较于GDP还是股票总市值都偏低,未来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养老金三大支柱中,第三支柱潜力最大。据了解,我国目前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发展滞后,第三支柱尚未建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作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建成可极大缓解养老压力,是大势所趋。美国的经验也表明,第三支柱地位举足轻重。截至2016年底,美国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规模达7.85万亿美元,占养老金总资产比重高达30%。

  还需指出的是,即便发展了30多年,美国养老金每年仍然以万亿美元级别不断递增。截至2016年底,美国养老金资产规模合计26万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1.4万亿美元,增长率为6.1%。这直接反映出,美国养老金增长的持续力之强,规模之大,潜力无限。(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