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家中央单位晒“账单”

  随着中国作家协会、财政部等部门陆续公布2017年度部门决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20日如约而至。

中央单位“账单”透视预算改革三大信号

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第8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决算公开有何新亮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如何公开,透过公开如何更好监督政府花钱?

  随着中国作家协会、财政部等部门陆续公布2017年度部门决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20日如约而至。

  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第8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决算公开有何新亮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如何公开,透过公开如何更好监督政府花钱?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进行深入解读。

  公开力度越来越大 范围更大更细化

  “三公”经费支出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翻阅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账目可以发现,账目晒得越来越细致,事项的情况说明越来越详细。

  以审计署2017年度部门决算为例,关于“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说明占用了近5页的篇幅,在公务接待费用栏目下列出了接待明细表,每一笔费用支出都一目了然。同时,“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都与年初预算数,有的还与上年决算数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小幅变动的原因。

  从公开情况看,今年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有105个中央部门公开2017年度决算,比上一年增加2个。同时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公开范围从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扩大到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从2011年90个中央部门在不同时间段公开决算,到今年105个中央部门集中在一天时间内公开决算,从首次公开2张表,到后来的8张表,再到进一步的细化账目,从单纯的数据、文字说明再到视频、图片等多种公开形式并举。“决算公开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是如实全面交账本,其背后更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公开不留死角:机构改革前的原部门同样公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涉及机构改革的部门如何进行决算公开呢?对此,作为公开工作的组织管理者,财政部作出了统一要求,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原则上由新组建部门负责公开改革前原部门的决算信息。例如,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此次按照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的职责分别公开了它们2017年的部门决算。

  白景明说,决算信息反映的是预算的执行情况,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求机构改革之前原部门的决算也公开,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负责。

  首晒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绩效让百姓更好监督政府花钱

  绩效就是花钱的效果,更大范围透明细致公开到每一个细项有助于老百姓了解政府花钱的效果,从而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邓淑莲等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国预算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这与财政信息的公开紧密相连。公开决算,推进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对于推动政府规范行政、优化财政资金配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6年以来我国逐步健全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常态化机制,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采用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有效提高了绩效评价质量,保证了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记者在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度部门决算中看到,住建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执业资格和人才管理”等1个一级项目和5个二级项目开展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从评价结果看,有关项目大部分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基本实现了年度绩效指标,实施成效较明显,但同时也提出项目在投入、过程以及绩效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间。

  “绩效管理是国家财政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下一步应该考虑全面推进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绩效评估体系,使政府花钱绩效化、精细化,让人民满意。”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新华网)

主动晒“账本” “三公”再压缩

  近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由简单的财务收支数据扩大到机关运行经费、“三公”经费、预算绩效、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等相关信息。中央财政和中央部门预决算提供的绩效信息明显增加,由单纯“摆数字”发展到展示项目绩效结果,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中央各部门的工作成果

  近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由简单的财务收支数据扩大到机关运行经费、“三公”经费、预算绩效、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等相关信息。中央财政和中央部门预决算提供的绩效信息明显增加,由单纯“摆数字”发展到展示项目绩效结果,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中央各部门的工作成果

  7月20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财政部率先在门户网站挂出本部门2017年度决算。当天,105个中央部门陆续发布了2017年度决算,这是中央部门连续第8年向社会公开“账本”。

  部门决算是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反映,是中央各部门年度收支的真实账本,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2017年度中央各部门如何花钱、效果怎样?105个账本解码出中央部门一年的工作。

  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数字背后是大文章,部门决算数据不仅反映了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更展现了部门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所承担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中央部门积极稳妥地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完善公开方式、回应民众关切。“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8年向社会公开决算,中央部门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主动晒账本,接受社会监督。”上述负责人说。

  今年一共有105个中央部门公开了2017年度决算,比上一年增加2个。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原则上由新组建部门负责公开改革前原部门的决算信息。例如:由自然资源部分别公开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决算信息。

  “今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力度很大,中央部门决算把机构改革之前那些部门情况也如实公开,充分体现出对人民负责。同时,公开的范围越来越大,体现出向人民如实全面交账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

  近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内容不断细化。由简单的财务收支数据扩大到机关运行经费、“三公”经费、预算绩效、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等相关信息,由单纯地“摆数字”发展到展示项目绩效结果,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中央各部门的工作成果。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今年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公开范围从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扩大到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财政决算某种意义反映财政支出过程当中结构性的特征,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件大事。部门决算不仅仅是数字工程,同时也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责任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说。

  对财政支出实行“业绩体检”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开展的量化评估活动,相当于对项目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实行“业绩体检”和“有效诊疗”,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改进管理、完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中央预算绩效改革步伐逐步加快,目前绩效管理范围已经从一般公共预算,拓展至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初步构建起“年初预算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年终决算有评价”的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绩效管理要与之相匹配,要做到预算编制有依据、预算执行有管控、决算结果有审计、审计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白彦锋认为。

  根据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实施效果拓展的要求,中央财政和中央部门预决算提供的绩效信息明显增加。据悉,今年6月份有15个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绩效评价报告、182个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随同2017年中央决算报送全国人大审议,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64%。

  同时,近年来,财政部持续推动中央部门以部门为主体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试点,扩大绩效评价报告公开范围。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采用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有效提高了绩效评价质量。

  今年财政部选择15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17年中央决算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主要包括湿地保护与管理、水文测报、贫困白血病先心病儿童救助等。

  此外,2017年底,财政部发文要求所有中央部门在总结2016年度绩效自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照年初填报的绩效目标及指标,对2017年所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预算执行结果开展绩效自评。

  支出绩效自评成效如何?“大部分中央部门对绩效自评工作非常重视,基本实现了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全覆盖,成效较为明显。”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绩效自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项目执行监控不力、部分项目产出效果不明显等,需要在今后部门预算管理中予以完善。

  记者注意到,中央部门在决算中对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了说明。比如,生态环境部对2017年度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全面开展了绩效自评。其中,一级项目8个,二级项目456个,共涉及资金325738.24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总额的77.41%。同时,对“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环境影响评价”1个一级项目、64个二级项目开展了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22750.21万元。

  “下一步,中央部门将针对绩效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将绩效自评结果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改进管理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办法,推动绩效自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中央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主体责任,促使其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三公”经费大幅低于预算

  “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使用情况历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6月2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主要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大幅减少。

  在此次中央各部门决算中,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作了详细披露。记者注意到,很多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大大低于预算数。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发布,2017年国税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接待管理,按照属地政策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2017年国税系统中央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比2017年预算数下降41.31%;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7.11%。

  再如,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度“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4329.31万元,支出决算为3001.73万元,年初预算完成率69.34%;原国家海洋局2017年度“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7579.86万元,支出决算为3855.79万元,仅为预算的50.9%。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015年中央部门开始随决算向社会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总体情况。2016年中央部门在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情况的同时,同步公开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情况,包括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金额及占政府采购支出金额的比重。今年,相关情况继续公开。

  比如,原环境保护部决算显示,2017年度该部门政府采购支出总额84351.93万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支出44914.24万元、政府采购工程支出89万元、政府采购服务支出39348.69万元。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54086.44万元,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64.12%,其中授予小微企业合同金额55.45万元,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0.07%。

  “从近两年公开的情况看,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金额和占比,各部门间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采购项目特点决定的。一些重大项目的供应商通常为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不具备实施条件,使得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的金额小,但这不意味着不支持中小微企业或者支持力度小,对此需要理性看待。”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中央部门晒账本 绩效评价是看点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有哪些新变化?“概括来讲是两个词:巩固和深化。”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巩固是指以前年度已经做到的,今年公开还要继续保持。深化是指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向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

  7月20日,2017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105个部门集中“晒账本”。部门决算是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也是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今年有哪些看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如何?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量化评估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有哪些新变化?“概括来讲是两个词:巩固和深化。”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巩固是指以前年度已经做到的,今年公开还要继续保持。深化是指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向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

  “一是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与2016年部门决算公开相比,决算公开的中央部门又有所增加。二是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增加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分量,可以更好地反映财政支出的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说。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对支出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开展的量化评估活动,相当于对项目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进行业绩体检和有效诊疗,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完善政策。目前,中央预算绩效管理范围从一般公共预算,拓展至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初步构建起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正在形成。

  今年,财政部选择15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17年中央决算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主要包括湿地保护与管理、水文测报、贫困白血病先心病儿童救助等。

  同时,中央部门对2017年所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预算执行结果开展了绩效自评。为提高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海关总署、商务部、住建部等,引入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自评数据的汇总和规范性审核。同时,财政部会同审计署建立绩效自评结果抽查机制,对部门项目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抽查,倒逼部门提高绩效自评质量。

  “从评价结果看,多数项目管理较为规范,预期绩效目标基本实现。但个别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资金管理水平不高、产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予以改进。” 北京大学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认为,个别自评项目分数很高,是否客观,能不能让人服气要打一个问号。绩效评价结果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下降,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

  “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从公布的决算数据看,大多数部门2017年“三公”经费继续下降,特别是与当年预算数相比,相关支出明显减少。

  比如,国税系统“三公”经费支出,一共包括全国国税系统四级3747个预算单位。2017年,国税系统中央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7.55亿元,比2017年预算数减少5.31亿元,下降41.31%;比2016年决算数减少1.56亿元,下降17.11%。

  对于“三公”经费持续下降的原因,国家税务总局在部门决算中作了详细说明。公务接待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9.77%,主要是国税系统严格公务接待管理,严控接待费开支标准,相应接待费支出减少。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6.84%,主要是国税系统按照属地政策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相应减少运行维护费支出。因公出国(境)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5.07%,主要用于国税系统当年国际税收交流合作、国际税收会议和税收协定谈判任务等方面支出。

  从中央部门总体情况看,“三公”经费下降幅度也不小。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83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17亿元,减少11.87亿元;公务接待费3.6亿元,减少4.01亿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同时,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使得部分列入预算的费用没有形成实际支出。

  以广覆盖、看得懂、合民意为目标,更好回应社会关切

  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从2011年实施到现在,已步入第八个年头。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公开内容不断丰富细化,公开方式不断优化。

  公开范围由2011年90个部门,扩大到105个部门;公开内容也在逐步增加和细化,最初只是单纯地摆数字,后来不断完善增加了情况介绍、解释说明和绩效评价,相关表格也从2011年的2张增加到了8张,帮助公众详细了解资金使用情况。而且,公开时间更加集中,在公开形式上单独发布与平台统一发布相结合,为公众了解决算内容提供便利。

  多年来一直关注政府预决算公开的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建议:预决算数据应当公开到“目”级科目。目前,中央部门决算连续4年按经济分类款级科目细化公开,相当于原来的“目”级科目。社会关注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明细,都已在决算中公开。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更展现了部门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所承担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公众利益、民生工程息息相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公开内容和公开方式的新变化,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诉求的回应。决算公开后百姓反映看不懂或看不清,政府部门就会改进,通过表格和文字进行解释说明。这样的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决算公开质量的提升。

  此外,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改进。比如,公开范围如何进一步扩面,如何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理解部门决算信息等。财政部将以广覆盖为目标,推动扩大公开范围;以看得懂为目标,推动不断细化公开内容;以合民意为目标,更好回应社会关切。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