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创板打新料成部分私募“揽客”标配

叶斯琦 徐文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不少私募基金正在积极备战科创板网下打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科创板打新将成为私募“揽客”的标配。同时,私募基金根据科创板规则特点,采取措施应对潜在风险。

  打新料成标配

  相对于目前A股市场的网下发行,科创板做了两个重要调整:一是增加网下新股配售比例至70%-80%;二是取消个人参与网下新股询价,网下打新投资者数量将大幅减少,这意味着机构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的收益率将显著提高。

  一村投资、雷根资产等多家私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科创板打新的关注度很高,已有不少投资者通过不同渠道咨询。

  数家百亿私募也提到,一定会参与科创板打新,主要是在老产品上叠加打新策略,资金占用比例取决于产品的收益率预期。“这属于锦上添花的事,老产品上直接叠加打新策略最方便。”某百亿私募负责人称。

  相聚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建东表示:“我们积极关注科创板,资质好的公司不会错过。如果参与的话,老产品即可,配多少取决于预期收益率。”

  一村投资的投资经理李振称,因为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会考虑设立专门的科创板打新产品。如果采用老产品叠加打新策略的方式,则会综合考虑基金规模、风险、政策等因素,资金使用比例会按照实际收益率做持续调整。

  “不管是设立新产品,还是在老产品上叠加新策略,预计科创板打新策略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私募‘揽客’或留客的‘标配’。”某第三方基金研究人士称。

  与A股其他打新产品通常只有证券类私募参与不同的是,股权类私募也计划成立专门的科创板打新产品,分得一杯羹。某股权私募基金董事长称,目前科创板打新细则还未完全明确,预计投一级半市场的机构只要满足网下打新资金规模的要求就能参与其中。“我们的部分大客户有很强的打新需求,预计会等企业上市的前景稍微明确后,提前一两个月募集两三个亿的产品,每个产品就参与一两家企业的网下打新,过了锁定期就卖,卖了就清退产品,分配资金给客户,不滚动操作。”他说。

  防范三大风险

  私募人士表示,科创板打新与A股其他板打新在规则上有较大区别,应用新思路应对潜在风险。

  首先,在新股发行时,科创板的新股定价机制与现有A股各板块存在很大区别。星石投资指出,现有A股各板块在新股发行时,会受到一定市盈率倍数的约束,而科创板在新股发行定价时,采用更加市场化的网下询价机制。也就是说,科创板的新股发行存在破发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不小。星石投资表示,科创板打新,在参与打新过程中应当看重保荐机构的信誉;选择有真正业绩支撑、未来具有较好成长性的发行人。

  其次,在交易层面,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之后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王建东认为,根据交易规则,科创板新股上市初期表现的不确定性较大。在这一情况下,卖出策略的决定相对比较困难。由于发行价定价区间扩大,要慎重考虑报价。

  再次,科创板开板后,企业上市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若遇到“无新可打”的交易日,私募在策略上需有所安排。李振表示,对于新设的科创板打新产品,会按照收益和风险的平衡采取低风险现金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固定收益、套利等。雷根资产总经理李金龙提到,对于专注打新的产品,在无新可打的交易日,可做可转债打新、套利类策略等。“纯科创板打新产品的设计,应设计好无新可打情况下的投资范围。”李金龙称。

  对于打新产品的底仓安排,李金龙说,会按最终需要底仓占产品的比例决定,如果所占比例高,会选择能够对冲的标的,比如全复制上证50指数。李振表示,底仓配置会依照不同客户的需求来定制,对于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会做主动选股的配置;对于预期偏绝对收益的客户,则会持有低风险指数成分股,并且在必要时机增加对冲来控制风险。

  打新收益待验证

  实际上,针对科创板打新的收益,业内还存在一定分歧。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科创板采用机构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未来出现大规模破发的可能性不大。长期来看,科创板相关标的走势特征或更接近港股市场。据统计,近四年港股市场新股首日涨幅大于0的概率分别为60%、77%、75%、73%,即便是行情不佳的2018年,港股市场新股平均开盘涨幅仍超17%。

  另有私募基金表示,初期参与科创板打新,机会或许较多,等机构全部扎堆进来,收益空间将被压缩。

  不过,也有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科创板上市个股存在破发风险,打新基金获得的股份通常有锁定期,科创板打新不绝对安全。此外,个股发行市盈率、发行市值等多重因素均会影响打新收益率,投资者还是要警惕破发风险。

  另据光大证券研报分析,叠加科创板之后,2019年机构打新收益率或达到5%。以A类2亿元账户、B类2亿元账户、C类6000万元账户为例,2019年新股网下配售预计收益率分别为4.93%、4.11%、2.75%。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