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纾困战投并行 民营上市公司频获国资入股

齐金钊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国资入股民营上市公司频现。从国资投资上市公司类型看,纾困资金和产业资本双流并行。业内人士认为,国资近期频繁投资民营上市公司,是响应为民营企业纾困的号召。另外,许多国资出于战略投资考量,通过入股上市公司,国资平台可以为推动混改、提高国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助力。

  投资方式多元

  7月以来,国资入股民营上市公司热情持续高涨,先后有利欧股份、捷顺科技、*ST人乐、东方园林等约20家民营上市公司披露拟引入国资股东的计划。

  从国资介入程度看,有部分上市公司实控人选择通过转让股份及委托表决权等方式,将实控人位置交付给国资平台。

  7月24日,*ST人乐公告,公司收到控股股东的通知,控股股东拟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20%股权转让给西安国资曲江文化,并将其另外持有的上市公司22.86%股份的表决权委托曲江文化行使,曲江文化将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与*ST人乐类似,7月30日,东方园林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国资平台北京朝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转让5%公司股权,受让方通过本次股权受让,并通过受托表决权等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还有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实控人选择保留控股权,引入国资作为重要股东。例如,捷顺科技在7月15日公告,公司大股东拟向深圳市特区建发智慧交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协议转让其持有捷顺科技8396.5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

  此外,还有一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则通过转让股份给政府纾困基金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例如,利欧股份在7月4日披露,台州富浙新兴动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以7.42亿元受让公司5.72%的股份。公开资料显示,台州富浙于今年6月份刚刚成立,为浙江省台州市的纾困基金。

  国资频频出手

  在业内人士看来,纾困民企和战略投资是国资频频出手入股上市公司重要原因。

  在引入国资的上述案例中,有不少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引入的国资股东在主营业务上有望实现战略协同,对解决公司当下的流动性风险有极大助力。

  新时代证券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期国资频频入股上市公司,一方面源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大股东股权质押问题,寻求国资纾困资金成为公司走出危机的主要出路。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对于产业链上下游有协同的公司也有入股或控股的意愿,通过战略投资,国资平台可提高国有资本配资和运营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外,通过入主上市公司,国资平台可以为后续进一步推动混改、登陆资本市场等打下基础。

  后续整合是关键

  对于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在引入国资股东后,不意味着未来发展的一劳永逸。虽然近期国资入股概念在二级市场表现强势,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引入国资的公司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投资者要甄别其中的价值与风险。

  “国资入股对民营上市公司最大的利好在于资金支持和信用背书,但最终决定上市公司价值的还是做大做强主业。”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对上市公司而言,原有股东结构变化,会对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带来不确定性。对国资而言,怎么协调与企业原高管、股东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并购实现产业协同效应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孙金钜进一步表示,在股份变更后,对一些国资占比较大甚至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实控人变更后如何实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稳健过渡,同时实现国资和上市公司的协同发展,在帮助上市公司走出困境的同时更上一层楼。

  对于A股中小投资者而言,孙金钜建议,投资者判断相关标的投资价值时需要更多关注国资入主的核心动机和国资获取上市平台的成本,需要深入了解上市公司本身资产的质地,以及更换大股东后对上市公司本身资产运营管理的影响程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