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股东监管持续收紧 保险业今年仅发1张新牌照

刘敬元证券时报

  距2019年结束已仅剩不到10天时间,回望这一年,保险公司股东股权持续严监管,批复尺度收紧下获批事项较少。

  证券时报记者结合银保监会官网及上市公司公告等公开信息统计,年初至今,银保监会批复新开业或筹建的保险机构共计6个,其中新批筹建的仅1家,为外资养老险公司,明显少于往年的批复。另外,批复险企变更股权15项、批复注册资本变更15项,延续了近年的准入收紧态势。

  值得提及的是,外资的获批事项占到了全部批复的大约四成,保险业加大对外资开放的推进和落实力度可见一斑。此外,险企国资股东的增资、股权转让和划转事项,以及险企问题资产处置类相关变更事项,也是今年批复的主要内容。

  批复尺度仍趋严

  从批复情况观察,今年保险业股东股权领域主要有三个动向:一是外资保险机构新设立或增资,二是险企国资股东增资、股权转让和划转,三是险企问题资产处置类后续相关事项。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批复新开业或批准筹建的保险机构一共有6家,其中4则批复与外资有关,两则与安邦重组有关。具体包括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开业、工银安盛资产开业、交银康联资产开业、恒安标准养老保险筹建,以及大家保险集团设立、大家财险设立。

  其中,新批筹建的机构仅1家,通常被视为发放保险牌照,即恒安标准养老保险,这是一家外资养老金管理公司。

  仅1家的批筹数量,延续了2018年“少”的态势,并比2018年更少。2018年,共有4家新批筹保险机构,包括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大韩再保险公司在华分公司,其中前两家已在今年获批开业。

  而稍早的年份,一年新批筹建保险机构情况是:2017年6家;2016年最多,为20家;2015年13家。

  6家企业新晋险企股东

  今年来共计获批的15个险企股权变更事项中,转让股权的企业共计24家(含财政部),受让股权的企业共计14家。这14家企业中,有8家为已经入股保险公司的企业,6家为保险公司的新股东。

  也就是说,今年来,仅有6家企业通过收购保险公司股权的方式进入保险业。具体包括:安达百慕大保险公司、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蚌埠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鸿志软件有限公司。

  相较2018年,新进入保险业的企业数量也有所减少。据记者统计的数据,2018年共计批复15家次险企变更股权事项,批复受让股权的企业共计23家,其中有18家公司以新面孔获批成为新晋的险企股东。

  外资“跑步入场”

  从上述统计的新牌照发放、股东股权变更、注册资本变更等重要事项中,可以看出,外资占据了相当比重——36个获批事项中,与外资相关的有15个,占比达四成。无怪乎有保险业人士趣称,外资正在国内享受“超国民待遇”。

  银保监会信息显示,今年1-10月,银保监会批准包括创兴银行上海分行、澳门国际杭州分行、韩国釜山南京分行、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18项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筹建申请,批准包括约旦阿拉伯银行上海分行、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15项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开业申请。11月,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德国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获批开业。1-10月,监管还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共计152.72亿元。

  野村中国金融机构研究主管唐圣波近日在中国2020年保险业展望电话会上表示,保险业对外资扩大开放的基调去年就已形成,但今年的开放力度还是超出预期的,甚至是历史性的。比如,德国安联在中国的保险控股公司获批开业,控股公司类似于集团性质的牌照,这一批准是超出预期的。此前安联已在内地布局了寿险、财险和健康险公司。

  唐圣波预计,在这种开放的政策环境下,外资险企会积极把握机会。已有国内布局的外资险企,会希望扩大投资和持股。比如,安达保险在逐步获批对华泰保险集团增持超过25%、30%后,还在寻求绝对控股权。而现在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或者此前有进入但退出了的外资保险机构,可能将通过申请新设保险公司或收购股权的方式进来。国内存在一些险企,虽经营时间较长,但经营情况不太好,盈利情况较弱,业务增速也较低,这些险企可能会有老股东寻求退出,从而给外资提供入场的机会。

  “我们希望现有在华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进一步开放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外资机构的经营活力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欢迎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设立机构、开展业务。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履行开放承诺,并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外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营商环境。”银保监会12月初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