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营造良好生态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费杨生 昝秀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费杨生 昝秀丽)据证监会网站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8月24日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书面致辞时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市场各方的同心同向、众智众力,要努力形成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良好生态;可重点从把好市场入口关、提高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能力、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四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来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去年,证监会把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纳入“深改12条”,作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制定实施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完善“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制度机制,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加强与相关各方的沟通协作,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整体面貌有较大改观。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行动计划》提出了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督促“关键少数”勤勉尽责、统筹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等内容,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有利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其中,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上市公司从严监管、从严稽查的压力持续传导,以及媒体和市场相关方外部监督效果的日益显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四个敬畏”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通过上市企业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令投资者有充分机会了解详细真实的企业信息,从而自主识别、把握风险。

  四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业内人士指出,可重点从把好市场入口关、提高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能力、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四方面发力,持续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首先,把好市场入口关。一方面,监管部门分步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增强发行上市标准的包容性和政策的可预期性,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严把IPO质量关,完善IPO现场核查及辅导验收机制。

  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IPO仍将保持常态化发行节奏,IPO监管将更重视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要求做到法律规范性和财务真实性。

  其次,提高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能力。一方面,强化上市公司主体责任,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健全、有效、透明、内外部监督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优化规则体系,提升上市公司信披质量。同时,以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为重点,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严厉打击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有效的公司治理需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管共同发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优化营商环境与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不矛盾。事实上,只有加快净化市场生态,才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健康发展的营商环境。

  再者,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一方面,稳妥推进减持制度改革,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盘活存量、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同时,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流程,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监管。2019年共18家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实现退出;2020年前8个月已有28家公司退市。这两年强制退市共24家,是之前6年强制退市数量总和的2倍。

   多方合力营造良好生态 

  众人拾柴火焰高。业内人士指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等有关方面加强沟通协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化解上市公司风险,督促有关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增强守法诚信意识,努力形成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良好生态。

  《行动计划》提出,优化发展、中介、舆论、文化四个生态,旨在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同推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不能单凭行政监管发挥效力,还需要市场全方位参与监督。上市公司要诚信尽责自律、中介机构要审慎勤勉归位尽责,法律也要发挥威慑力。”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赵锡军分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议监管部门持续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建议进一步推动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协同,争取各部委、各级政府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助力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企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