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速度到质量,中国经济擘画新蓝图

上海证券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如何迈好第一步、开启新征程至关重要,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给世人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设定?宏观政策如何定调?主要经济任务如何开展?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些两会代表委员和经济学者给出三大关键词:高质量、稳、改革。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受疫情影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置经济增长具体目标,而是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优先位置。随着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冲击中恢复,逐步步入常态化增长,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该如何定?

  “十四五”规划建议早已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对许多工作提出了质量要求。全文中“质量”二字共出现40次,可谓事事有质量,事事讲质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主要工作时也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提‘合理区间’,是对GDP增速提出了定性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会设定具体增长目标。”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说。

  西南证券分析师认为,在淡化经济增速、注重发展质量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或以不低于6%至6.5%的底线目标方式呈现,同时通过就业、居民消费、投资、进出口、能耗等分项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从地方设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也可窥见一些端倪。据测算,31个省份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均值为7%,仅比2020年6.5%的目标均值高出0.5个百分点。基于低基数因素,这样的目标增速并不高。

  在郑后成看来,今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会设定太高。“经济实际增速高主要是因为去年基数低,政策还是要留有余地,应把精力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上,夯实经济复苏的基础。”

  宏观政策仍是“稳”字当头

  从近期中央关于宏观政策表态来看,今年仍是“稳”字当头。

  中央政治局2月26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和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提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多达39次,稳定和扩大就业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之举。今年稳就业仍会是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建议,下一步可采取就业指标打头、GDP收尾的增长指标体系。“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就业指标也能有效衡量全社会资源利用状态,应成为力争完成的指标。”

  无论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了今年宏观政策的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这意味着政策将温和回归,不搞急转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表示,一些临时性、超常规政策要逐步退出,同时要充分考虑微观主体感受,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合理把握宏观政策的时度效。

  重大改革迎来时间窗口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年将迎来重大改革的时间窗口。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表示,由于基数较低,今年中国经济稳增长压力不大,更要抓住时机为未来发展打基础,“今年将是一些重大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

  就在全国两会前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明确了今年工作要点。比如,要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促进各项改革融会贯通、系统集成。此外,还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

  有关部委近期也密集召开发布会透露了今年重点领域改革目标。国务院国资委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力争今年底实现国企三年攻坚任务的70%;人社部提到,目前正在研究有关延迟退休的具体改革方案。

  财税改革也是推进的重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认为,未来要围绕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衔接协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