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专家建议以结构性举措“稳信用”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8月金融数据显示,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均偏弱。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应通过结构性举措加强“稳信用”,为小微企业、制造业及新兴经济领域提供更有力度的融资支持。

  “稳信用”力度料加大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目前“稳信用”的难点主要来自需求不足以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综合来看,“稳信用”有三个条件,一是资金供给,二是实体融资需求,三是银行放贷能力和意愿。从信贷需求看,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国内需求复苏面临较为复杂环境。一是全球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防疫不能松懈,或对国内居民消费构成一定影响,从而降低消费信贷需求;二是海外疫情扩散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国内部分企业产销两端可能受到拖累,影响企业信贷需求;三是工业原材料价格走高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上升,影响信贷需求。

  专家表示,当前“稳信用”信号已经发出,但从政策信号释放到“稳信用”效果显现,往往会有时滞。“未来‘稳信用’的发力点将集中在地方债发行以及信贷增长方面。”明明认为,今年地方债发行大概率会用完全年新增额度,考虑到此前发行节奏较缓,因此后续地方债净融资规模将显著提高。另外,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将带动基建发挥支撑作用,提高实体经济对于融资的需求,预计未来信贷投放将逐步回暖,结构逐步优化。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政策引导的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领域中长期贷款增长仍然是“稳信用”的主攻方向之一。

  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要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其次要加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确保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也会增加信贷的有效需求。此外,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建议,推动区域信贷信用投放再平衡;对表内融资进行进一步支持,稳定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对于特定领域的调控政策进行适时适度微调。

  结构性发力仍是重点

  专家认为,货币政策方面,在稳健的基调下,结构性发力仍是重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从政策角度考虑,市场担心的国内外政策周期不同步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大概率不会出现。从国内看,物价处于较低水平,对货币政策影响有限。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着重解决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不均衡问题,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8月PPI数据再次走高,目前未见快速回落迹象,货币政策需要调适有度。而在跨周期调节框架下,目前我国出口仍有韧性,工业生产将维持平稳,短期政策还要保持定力。

  王运金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可能更倾向于实施定向降准降息,降低市场实际利率水平,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以及置换当季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补充流动性缺口,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除了结构性政策之外,未来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周茂华表示,货币政策应精准滴灌,为小微企业、制造业及新兴领域提供必要信贷融资支持;落实工业原材料等商品保供稳价政策组合拳,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发展信心;适度发力基建补短板,发挥跨周期经济稳定效果;与海外经济体加强联系、协作,积极畅通国际航运物流;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继续稳定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引导企业回归汇率中性。

  此外,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裕的背景下,政策面相机而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及MLF操作等政策工具都有发力空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