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新建材:使命引领创新驱动 打造世界级工业标杆

记者 刘丽靓 见习记者 连润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 见习记者 连润)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新建材”),以党建引领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全方位工作,实现党建业务融合,将北新建材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新建材董事长王兵近日表示,北新建材建立了“使命引领、创新驱动”党建文化总品牌,将“红色标杆计划”党建工作品牌、“颗粒归仓”廉洁文化品牌作为“使命驱动”的两大支撑,致力于成为中国建材集团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科技企业”的突击队,打造世界级工业标杆,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三方面着力做强做优做大

  从中国第一、亚洲第一到世界第一,北新建材已跃居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北新建材荣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2019年,荣获中国质量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奖,是我国建筑材料行业第一家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同时荣获“全国质量奖+中国杰出质量人”的企业;继获得全球顶级权威评级机构穆迪A3评级后,2021年,北新建材再获全球顶级权威评级机构标普A-评级,成为全球建材行业唯一获得国际顶级评级机构双A区间评级的企业,再次创造历史。在党建引领下,北新建材的内生驱动力显现,2004—2020年,北新建材实现年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30%(扣非),资产负债率23.83%,步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材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建材行业的央企,北新建材将党建与公司战略制定、研发方向、投资方向等方面深入融合,确立了‘使命引领、创新驱动’的党建文化总品牌。”王兵表示,在国资委、中国建材的指导和支持下,北新建材勇担央企责任,围绕三个方向开展工作,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工程。建筑、建材、房地产行业产业链的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近一半,对此北新建材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双碳”战略等国家战略,针对产业链上碳排放高的环节进行研发和开展业务。北新建材制定的“一体两翼、全球布局”战略,除了继续发展主营业务石膏板,还把防水材料和涂料确定为战略级主营业务,意在解决房屋裂缝、漏水、甲醛污染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二是围绕“卡脖子”工程。我国工业涂料领域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高端市场,建筑涂料领域又被外资品牌领先,中国涂料亟待复兴。作为央企,北新建材不畏难、敢担责,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央企要在战略、经营、管理、规模等方面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在质量、技术、性能等方面全面超越;在成本、效益、服务等方面对标民营企业,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效益、规模、绿色、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发力绿色建筑新材料研发生产

  鲁班万能板、龙牌净醛石膏板、北新金刚高强纤维石膏板……一项项极具特色的产品背后,体现了北新建材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耕,也体现了公司在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方面新成效。

  在王兵看来,研发生产绿色节能建材,除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北新建材始终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据了解,北新建材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将这一战略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在绿色建筑新材料研发生产上取得非凡成就,为建材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创造新的解题思路。

  “北新建材生产的材料本身,就是低碳的。”据王兵介绍,以技术发展建设部研发出净醛石膏板为例,通过在石膏板配方中加入多种添加剂,净醛石膏板能快速捕捉、吸附甲醛并进行分解,有效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石膏板轻钢龙骨复合墙体,不仅在隔热保温、隔音效果、保持墙体不开裂上优于传统墙体,用石膏板复合墙体替代实心粘土砖,还可减少耕地破坏。而世界首创的鲁班万能板更是能做到施工现场免涂装、无建筑垃圾和有害物质产生,实现100%全生命周期绿色化。

  在生产过程中,倡导“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多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北新建材自主研发成套技术,采用绿色原料替代天然矿产,对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工业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做到绿色生产。按照33亿平方米石膏板产业规模计算,每年可消纳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品3300万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硫约1240万吨,减少碳排放约600万吨,产品替代实心粘土砖可以减少耕地破坏约5万亩,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外,北新建材的绿色低碳还体现在绿色建造、绿色运行、绿色可回收各个环节,呈现出绿色循环发展的新特点。据介绍,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建筑的建造、运行及建材生产合计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9.5%,其中建筑的运行能耗就占社会能耗的30%,抓好建筑节能将为节能减排战略贡献巨大力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