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证快评】完善市场化债券融资机制 助力实体经济纾困克难

刘锋 张宸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刘锋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 张宸
  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笔者认为,这是近日高层稳定市场预期,切实为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纾困的又一具体举措。 
  虽然企业通过债券融资与银行信贷、股权质押等方式一样,仍属于债权融资性质,并不改变企业融资结构,但市场化的债券融资相对而言其成本可控。企业若无法通过债券市场进行市场化债权融资,必然求诸成本更加高昂的高息借贷途径。因此,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且成本可控的债券融资渠道十分必要,通过发行债券企业可置换其他高成本债务,实现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优化债务结构。本次推出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对于完善市场化的债券融资渠道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来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是由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债券信用增进公司等机构,在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多种手段,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督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中的作用。
  由央行提供初始资金,提供给债券增信机构,委托这些增信机构向流动性暂时困难的民企发债提供支持,其实是央行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也是高层为化解部分民企风险做出的颇具决心的举措,相当于央行直接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渠道。
  事实上,由于间接金融对于防范信用风险的客观需要,以及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整治,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收缩的态势较为明显。在银行向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派生显然存在阻滞的情况下,通过探索一些特殊的机制安排为企业主体提供融资便利就是自然且必要的选择。比如,此前深圳等地方政府进行探索的,以风险共济为特色的发展基金模式为优质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作短期必要支撑,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从而帮助市场恢复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状况的信心。此次,央行牵头推出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同样是这样一种为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市场化措施,它依托于担保增信等方式,支持企业通过利用债券市场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在金融监管重塑进程开始以来,金融监管机构对衍生品业务都相对谨慎,但随着高层大力推动,相信后期银行和券商参与此类支持业务的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同时相关机制安排也会切实改善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市场流动性,从而帮助实体企业、民营企业更有效地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笔者认为,后续为了更好地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基础机制建设。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渠道和信贷替代工具,是融资结构优化的关键一环。目前无论是融资占比还是市场规模,我国债券市场与发达市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存在品种体系不够丰富、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不足、发债规模难以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等问题,债券市场发育缓慢与市场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债市扩容,建设和完善各类分级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要坚持债券发行交易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流动性,发掘市场潜力。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亏损面积扩大,违约风险抬升,债券市场在此背景下更应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定价扭曲。同时防止区域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形成有效预防、精细管控、适度违约、有序点爆、快速缓释的一整套应对机制和方案。信用违约的常态化,使得风险管控和处置机制的完善日益紧迫。应加强债券市场风险的统一监测和审慎管理,健全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规范信用评级,提升评级的科学与专业性,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有效防控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也可以有效化解简单粗暴的信用风险的所有制歧视。应该看到存在信用风险较低的民企与信用风险较高的国企,信用风险定价的专业性提升有助于将风险识别精细化、准确化,而不是凭感觉一概而论。另外,必须健全保障类条款,完善债券持有人在特殊时点的退出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
  当然,必须指出,无论是深圳模式的发展基金还是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均是一种缓释风险的市场机制安排,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实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更加合适的成本获得有效融资支持,以缓解资产负债压力。但根本上化解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与风险,重塑市场及社会对于国家发展与经济金融平稳向好的信心,还需切实推进以要素分配机制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实现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与现代国家治理之间的互相促进、和谐共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