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美国经济何以“繁荣” 何以“衰退”

刘英团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去年11月,通用汽车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裁撤了数千名员工。今年8月,美国钢铁宣布在密歇根州削减200名员工。日前,著名家居产品零售商劳氏公司宣布裁减数千个工作岗位,能源业服务商哈里伯顿也加入了裁员行列。那么,美国经济何以“繁荣”,又何以“衰退”的呢?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有机体,既会增长,也会停滞,美国经济仍有稳健一面,甚至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美国之所以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核心在于能够容纳“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后果,破旧立新的潮流从未衰退,新人口、新观念总是不断带来进步。

  尽管在卸任后,格林斯潘的一些政策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充满争议,但全球“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在其新著《繁荣与衰退》中,我们不但看到一片荒芜的殖民地是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强大的创新引擎,格林斯潘与《经济学人》编辑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还以凝练的语言阐述了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受“客观主义”哲学流派创立者安·兰德思想上的启发,格林斯潘始终坚持自由主义的理念,重视自由市场,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他认为市场是理性和高效的,对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始终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格林斯潘指出,历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不仅表现为市场失灵,也突出反映了政府的失效。对照当前,他认为美国和欧洲近年来陷入的经济疲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摒弃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市场经验,陷入了福利权益陷阱,并急剧压缩了市场自由度。对于美国经济的前景,格林斯潘和伍尔德里奇仍然抱有信心,他们认为美国解决经济问题的钥匙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是因为面对“创造性破坏”带来的损失,美国人总是愿意用牺牲换取收益,才鼓励了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推动着美国走向财富和力量的巅峰。

  理解美国成功的原因、曾经遇到过的问题以及美国未来要走的道路,对于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尽管基于市场的信号和经济学家预测显示经济遭遇波折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但历史表明经济并不会陷入萎缩”,“至少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没有一次经济衰退是从去杠杆化时期开始的。”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正处于漫长的复苏之中。在本书中,他与伍尔德里奇还谈论了美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他们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允许和容忍“创造性破坏”。相比大多数其他国家,美国更善于处置“创造性破坏”所带来的创造性成果和破坏性后果。格林斯潘强调,“企业家是带来创造性破坏的英雄人物——这些人能够通过个人意志和智慧,把未来趋势变成现实。企业家在追逐建设企业帝国、发行新产品或者根据人类的本性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推动了生产力的长期进步。”

  正如“创新理论”鼻祖、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言,“创造性破坏理论”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动力,堪称“永远存在的飓风”。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繁荣在于它认可毁灭是创造的必经之路。格林斯潘和伍尔德里奇认为,美国既擅长于创建各种各样的企业,并培养这些企业成长壮大,也擅长于关闭那些失去竞争力的企业。美国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破产法,它允许公司倒闭;美国能够接受,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得不废弃一些城镇和关闭一些工厂。在本书中,格林斯潘和伍尔德里奇还针对当前美国所面临或即将爆发的经济困境提出了最契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例如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以及金融体系改革等。

  关于格林斯潘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用灵活的利率政策,创造了美国战后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期,而其政策的核心在于像警惕魔鬼一样警惕通货膨胀出现的预兆。1966年7月,格林斯潘就曾在题为《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中极力反对通货膨胀并捍卫金本位制度——格林斯潘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纵观格林斯潘任职美联储主席时期的美国和全球经济运行,美国只出现过两次轻微的经济衰退,却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还开创了“零通胀型”经济(物价维持平稳)的奇迹。在市场看来,格林斯潘似乎总是独具慧眼,在阻击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两者之间“优雅地走着钢丝”。透过复杂的经济现实,无论是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实际效应,抑或全球化及其影响给民众带来的剧烈冲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释放出来的惊人能量,也正是这股能量推动着美国走向财富和力量的巅峰。

  相比同时代的许多人,格林斯潘赋予金融更多、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金融市场在商业周期的发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59年,格林斯潘即在论文《股票价格与资本评估》论述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股票价格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借助丰富翔实的资料和金融数据,格林斯潘和伍尔德里奇不仅再现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许多精彩场景,还清晰地回顾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变迁。格林斯潘坚信,只有在无限增长的环境下,经济才能充分发挥潜力。在《繁荣与衰退》中,格林斯潘和伍尔德里奇并非无原则地对美国及其政要、经济政策连篇累牍的赞扬,而是在研究和梳理过程中针对经济社会的复杂性给予鞭辟入里的剖析,并以相对客观的态度对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的部分决策进行了反思。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