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概股回归 融资能力有望提升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庞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通过大力推动内地资本市场改革,修改证券法,推进CDR、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并与通过上市新规和指数优化的香港市场紧密合作,为进一步拥抱新经济做好了准备。同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也有利于提振私营部门信心。

  近来,不少中概股纷纷考虑回归港股市场或A股市场,这既是应对单一市场上市及监管规则发生重大变化和剧烈波动风险的预防性举措,也反映了上市企业长期的、战略性的考量。中概股在回归港股及A股后,更为靠近本土市场,更有利于战略布局、发展规划、业务协同,其经营模式、商业战略等更易被投资者理解和跟踪,有望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认同度、估值水平、流动性、交易量和融资能力。

  香港股市拥抱新经济

  对有可能寻求第二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笔者预计,其出于境外融资需要、投资者基础、行业受监管情况、红筹架构上市便利度、港股市场持续创新等各方面考虑,目前对于市值较大的中概股来说,在香港第二上市比较便捷。

  近年来,香港市场锐意进取,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进一步拥抱新经济。这是在港交所、香港证监会、恒指公司乃至内地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全力配合下打出的一套稳健而漂亮的组合拳。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首次允许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初次上市或第二上市。自上市新规实施以来,84家新经济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50.8%,新经济公司融资额在香港新股市场融资额中的占比已从上市新规实行之前的15.2%(2016年)、34.6%(2017年)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已明确同股不同权香港上市公司首次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下港股通的条件,自2019年10月28日起施行,利好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

  5月18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对恒生指数系列进行优化调整,将纳入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第二上市公司。在恒指修订后,可选消费和信息科技板块的权重有望从目前的单位数逐步上升至30%,指数整体更具代表性、平衡性和投资回报价值。这一调整会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兴趣,以及港股中科技类核心优质资产的估值水平,也会进一步形成更多新经济公司寻求在港初次上市或第二上市的良性循环。

  受惠于恒生指数的优化、港交所上市新规及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在过去2年内已经由23%上升至26%;笔者预计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5年间进一步上升到30%至35%,并进一步推高港股的增长潜力与估值水平、提升港股的交易量与多样性。

  最近,港交所提出研究论证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试点、将二级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向一级市场推动的“新股通”,以及考虑缩短新股上市的招股结算周期,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A股市场提供优质选择

  目前,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市值门槛已显著降低,市值大于200亿元人民币的创新型红筹中概股企业,更多地有可能考虑和选择在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盈利指标等方面审核要求较A股主板更为宽松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

  在注册制改革和科创板、创业板系列改革的基础上,A股为新经济上市地提供了优质选择,有利于促进科技引领实业、助力产业升级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望助力资本市场其他领域的改革,如:在主板实行注册制、对指数实行有利于新经济成分的优化调整、推动衍生品与债券市场改革、进一步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推动跨境合作等。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约占中国GDP的16%左右,其2018年产出增长率为12.2%,比以现价计算的GDP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新经济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应有的认同,MSCI中国指数成份股中的新经济股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893%(相比之下,旧经济股指数仅增长了100%)。在当今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性时刻,内地资本市场进一步拥抱新经济成分,正当其时。

  不会造成流动性压力

  笔者预估,符合港交所2018年上市新规要求、有可能寻求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以及符合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回归A股条件的中概股共约50只。按照这些公司平均新发行15%的股份来计算,其在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的融资额各为约530亿美元和490亿美元。由于中概股回归将是在未来数年内逐步推进的过程,这样的融资规模不会对港股和A股市场造成流动性压力,也不会对现有其他中概股的价格造成重大影响。

  短期来看,中概股有可能面临一定的市场情绪波动与估值压力。公司在寻求审计意见和法律意见方面的成本及达到规范要求的成本将会增加。公司也应注意现有的债务合约及衍生品合约,以防退市被认定为违约事件或触发控制权变更等条款。基于其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笔者中长期看好中国股票。预计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将不断加速,有助于重塑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投资格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